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的大幕从这一天拉开,一幅幅浓郁的民俗画,在农村和城市次第延展!喜气洋洋,大街小巷红灯笼高高挂起来。扫洒除尘,门楣窗棂上春联窗花贴起来。人潮涌动,集市上堆积如山的年货礼盒吆喝声:孩子们的各式烟花鞭炮、帅哥靓妹们的新衣裳、餐桌上的食材、茶几上糖果瓜子,老人们要给儿孙们准备好鼓囊囊的压岁红包,乡下的大锅大灶上蒸馒头、炸丸子、卤肉.…忙的不亦乐乎,浓浓的年味充斥着你的听觉视觉嗅觉,不禁感叹时间好快呀,又到了岁末!
过年回家·回家过年
官宣:2018年春运(40天)全国出行人数达29·7亿,2019年春运(40天)全国出行人数突破34亿,国家发展改革委预测,2020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达约30亿人次。假设上述数据中一半的人是公务或者旅游出行往返,也许至少还有7亿人是在往家赶!这是一种怎样壮观的场面?常常猜测那些未解的动物大型迁徙之谜,也是为了“回家过年”吗?
也许最温暖的路就是回家的那条路,能用一张张车票、船票、飞机票兑换出的团圆就是一种无比幸福,回家诠释着我们对家人、对亲情、对故土强列的眷恋。为了那一桌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无法阻断对团圆的念想。即使山高路远,也愿意披荆斩棘,奔向温暖的家。这也许是中华民族基因里不可改变的遗传。
年夜饭·除夕
年夜饭应该是春节中最具仪式感的经典片段。这一桌丰盛的美食使得这一天与其他的任何一天都不同,使这一时刻与其他时刻更不同。这一顿饭通常将一个家庭(家族)的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精神的无限满足完美的融为一体。一家老小难得欢聚一堂,母慈子孝、言笑晏晏,推杯把盏,或真挚祝福感谢感动感恩,或轻声慢语回顾一年得失,或豪言壮计划宏图伟志,或无主题的家常里短唠唠嗑,或一本正经的给年轻人叮咛嘱咐····这一天的饺子里会悄悄包进几个硬币进去,被谁吃到了就象征一年的好运气。
最浓的年味就是这一刻亲情的陪伴,伴着噼噼啪啪的爆竹,一家人惬意的看着春晚、天南地北聊着大天,在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速速许下新年的愿望,一起守岁,不到半夜是不瞌睡的,是要一起迎接传说中“百神下界”那个神圣时刻吗?这一天这一夜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心中如同被超能量加满,总能在来年无惧风雪!
杂 感
时光如流水,淌过悠悠岁月,明月照亮归人的路途,更勾起游子的思念,落入诗人的文稿,洒落一地的清霜。年是读到琦君独在异乡再喝不到母亲酿造的《春酒》的遗憾,年是余光中《乡愁》中那浅浅的一湾海峡的久久相望。年是《白毛女》中杨白劳给喜儿买的二尺红头绳的喜悦。年是《祝福》里在大年夜消逝的祥林嫂的痛。年是《朝花夕拾》里阿长再三嘱咐迅哥儿初一起床要说的祝福语和放在床头的福橘。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只离巢的鸟。但是,再广阔的天空,也装不下我们对亲人,家乡久久的渴望。熟悉的乡音,袅袅的炊烟,妈妈的手擀面,那都是家的站牌,是年的味道。可是肩上承担的责任总有许多人不能回家过年,他们坚守岗位是为了保一方平安,守一寸国土,亮一盏明灯···84岁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再战疫情,国人一起为新年祈福,这或许也是一个不一样的年。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八月十五、重阳、腊八、除夕······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们在这些传统的节日里感受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品味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精彩画面。
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现在不需要办年货了,超市全年不打烊,新衣服随时可以买可以穿,鞭炮只能到指定地点燃放了,春晚越来越是一种点缀了,年夜饭可以订在餐厅也可以点外卖,红包手机可以发,拜年可以用电话和短信····
年味真的越来越淡了吗?不!我要说那只是时代进步了,物质丰富了,但精神情感需求是不能完全被物质金钱代替。延续千年的年节会在不久的明天消失吗?我觉得不会消失!有家就有年,有国就有年!改变的只会是过年的一些外在表现形式,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心理:人们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不变的是年的精神内核:团圆、亲情、祥和。就比如对联,是我们对生活的最纸短情长的告白。寥寥数字,饱含着我们对家、对国的美好祈愿。再比如年夜饭、窗花、灯谜、庙会、社火···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祝愿伟大祖国繁荣富强!
祝愿中华儿女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