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报了一个医学插画班,刚刚开课一周。老师是这个圈子里最著名的网红,搜一搜“画了一颗心的医生”就可以了解到他画画的超高水平。
这次报这个班,算是咬牙报的,因为十几节课的学费基本上就顶大学一年的学费了。我在报名时比较犹豫,因为这个插画课主要讲的是如何画写实的医学画面,而我喜欢的是画卡通画,另外创作医学科普也不需要画写实的作品。我学这些东西,将来用在什么地方呢?
但是学了第一节课就觉得,这学费交的还是很值的。
在这节课中,老师讲到一个让我非常受用的概念——线条。他说,美好的线条总是相似的,难看的线条各有各的丑。
课上,老师展示了很多好看的画作,介绍这些线条的共性。我知道好看的线条是有粗细变化的,但一开始以为两头尖尖中间饱满的线条算好看,因为很多时候下笔拉线条,拉出的线条就是这样的。自己画画时也常常采用这种线条(附一张我自己创作的纯野生漫画,这还算精挑细选的好图了)。
但是这种想法马上就被老师打脸了。老师说这种两头尖尖的线条,就像“中年男人一样油腻”,真正好看的线条,是两头粗,中间细的。
我一开始没理解,直到看了好几张好看的图片,慢慢发现,还真有这种共性。
抛出几张图片大家感受下:
欣赏完谢谢作品,我发现,确实无论是在日漫、美漫还是工笔画中,对线条的运用居然惊人的一致——都是外轮廓粗,内线条细,而且在同一段连贯的线条中,一般都是两头粗,中间细的。这也如同我们的书法作品,写出一个“一”时,也是两头粗,中间细的。
明白了这个原理,再去看很多以前觉得好看的作品,就发现确实是美好的线条都有共性。
虽然过去欣赏过那么多美好的画作,看过那么多好看的书法,但是没领悟出来线条的原则。知道了这个原则后,欣赏的视角才开始豁然开朗。
从这时开始,也明白了自己为什么画画的水平一直原地踏步。如果欣赏的水平提不上去,没法从好作品里总结出对自己创作有用的原则,看再多的画,练习再多也是白白浪费时间。
想起nata曾经说的,要学习就要跟最好的人学。因为我们的时间是宝贵的,跟最好的老师学习才可以少走弯路。
不过现在才刚刚学了一节,新手小白被大师和高手们“虐”的过程还要很长,期待在接下来的插画课程中有更多感悟继续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