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卡》

今日闲来无事整理旧物,在地下室的角落处发现一摞蒙着细尘的书籍,分类时,一张贺卡从书中夹杂的一个旧记事本中滑落出来。

贺卡是普通的铜版纸对折样式,表面印着笔触简约的花束,纸张已微微泛黄,打开后,稚嫩的笔迹写满孩童式的,却格外真挚的新年祝福,这是我初中时收到的同学贺卡,刹那间,同学的样貌在我眼前清晰浮现,思绪也被拉回了那个互送贺卡的年代。

八十年代,写信还是那个时候人们沟通联系的主要方式,到了末期,贺卡悄然兴起并迅速风靡全国。这个由国外传到香港,再经广州等当时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进入内地的新奇产物,一时间吸引了各大城市的青少年包括成年人。

贺卡制作精美,花样繁多,表达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有感恩的,有祝福的,有表达情感和思念的,给了人们很多选择。按样式分,有平板印刷,烫金烫银,画面凸起,异形等,从价格上分为普通贺卡,立体贺卡和音乐贺卡,普通贺卡外面印着图案和主题,内留空白处供留言;立体贺卡打开后图案立体生动,更加吸引人;音乐贺卡打开后会播放音乐,比如生日歌,新年快乐,圣诞快乐等,相当于纸质版的八音盒,颇受当时人们青睐,但价格也是相对最贵的,要攒上好久的零花钱才能买一张,所以那个时候如果你能收到一张音乐贺卡,就意味着自己在对方心里是极重要的朋友。当时还有一种类似贺卡的东西,叫明信片,单张设计,正面多是风景,背面可写字,可以在各大邮局买到,常被用于旅游纪念或寄给友人。

贺卡的购买渠道大致有这么几个地方:最为普遍的是各大批发市场,这里的贺卡种类齐全,选择性更多,而且价格也相对便宜一些,临近年节,时常可见三五成群的学生来此选购;第二种是书报亭,也会在年节进一些货,顺带着蹭一波“红利”;还有就是礼品店,那个时候的礼品店大都开在居民区的平房或铁皮屋子,里面卖一些毛绒玩具,公仔玩偶,钥匙链,八音盒等礼品,用盒子装好,并提供彩色的礼品纸和彩带进行包装。礼品店售卖的贺卡是经过店主挑选,或从不同渠道进货,品质相对较为高端,更加拿得出手,有面子,但是价格比在批发市场要高出不少,这个时候就要看个人“实力”了。

贺卡的用途很广泛,大有要取代书信的趋势:教师节送老师表恩情;同学朋友过生日送贺卡道祝贺;新年,圣诞送祝福,毕业分别送鼓励,诉不舍……送贺卡的人里,有的大笔一挥,言简意赅,字迹龙飞凤舞,也有绞尽脑汁写“小作文”的,只恨贺卡不够大,承载不下这许多真情实感;收贺卡的则喜气洋洋,暗自为自己的好人缘开心得意,收送贺卡成为了当时青少年社交和表达情感的时髦方式。

我手里捧着这张已成为时代烙印的贺卡,如同捧着我回不去的青春,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回忆碎片,此时一股脑地涌上心头,串连着,拼凑着,无论是苦是甜,都是属于我这一生中宝贵的篇章,与如今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表达情感,传递祝福相比,当年一笔一划留在卡片上的字迹,更能带着温度,熨贴在每个人的心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