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7日上午10点许,杜兰筠同学与几位知青同学提出知青们聚聚会,一拍即合,立马行动,订餐厅,联络同学,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当晚,十八位知青从四面八方赶回信阳,济济一堂,汇聚在龙潭酒店。
尼树群、明凤岚从北京返回,刘海林、张恩诚从武汉赶到,杨晓元、龚爱玲从庐山旅游归来……。
46年前,四十名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怀着建设美好乡村的纯真梦想来到这里,一个共同的情怀,那就是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在震雷山这片土地。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洒热血,流大汗,炸山石,建水库,修梯田,开茶园……创造了雷山茶场新历史,书写了雷山茶场新篇章。难忘记啊,忘不了这一段知青岁月风雨兼程的跋涉,这一段披星戴月的求索,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于我们每一个知青都有着人生奠基的作用。
46年弹指一挥间。再聚会,已是花甲之年。蓦然回首,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看今朝鬓白夕阳红,卸下盔甲、回归家庭、尽情挥洒,再写退休新乐章。
而今,当年的知青,已由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变成风烛残年白发苍苍步履踟蹰的老人。
老同学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情谊,干杯,干杯,再干杯,所有的情谊,一切化在杯中。
回忆往昔,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止不住的泪水盈眶,道不完的友情共述衷肠!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同学欢聚一堂,工作生活地域变化仍然能够保持农友之情亘古不变,永恒长青!!
曾记得,绿色跃进130把我们载进雷山深处;曾记得,第一次走进茶园的欢喜;曾记得,第一炒茶烫手的滋味;曾记得,三天三夜连续炒茶不辍,换班随地倒头和衣而睡的困顿;曾记得,大雨倾盆,男同学挑青茶,女生冒雨迎接分担掉进了沟里;曾记得,酷暑烈日,茶园里七挖金八挖银挥汗如雨;曾记得,寒冬凛冽时节,十八拐山壑挖山修建梯田;曾记得,开山放炮,男生女生齐上阵筑霸挖泥修水库;曾记得,劳累一天酣梦中被“救火”的尖叫声惊醒,拿起搪瓷脸盆,飞奔后茶房救火;曾记得,晓元为修水库工地的战友送水而烫伤;曾记得,海林为停电手摇揉茶机指头粉碎性骨折;曾记得,亚平为修路炸山门牙打断;曾记得,玉平为修试验田对面梯田被“毁容”;曾记得,三个如花生命永眠雷山脚下……无数记忆,记忆无数……
雷山茶场的知青亲友们,多多保重,好好活着,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们再相会!
文章发后触发了农友的泪点,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