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否迷上什么东西。
花了不到两周在喜马拉雅听完了这本书,书名虽然叫“球状闪电”,其实围绕着这条主线讨论了很多梦想、成长、战争的话题。
总的评价是:脑洞很大,前中段情节比较连贯,中后段就有些潦草了。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陈博士、张彬、林云三人对球状闪电的痴迷以及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讲了什么
上篇:
- 大学、异象之一、球状闪电、林云之一、张彬、异象之二、晴空霹雳、ETI@home、西伯利亚、灯塔启示
中篇:
- 林峰将军、攻击蜂、天网、球状闪电、雷球、丁仪、空泡、宏电子、武器、观察者、烧毁芯片、异象之三、核电厂、异象之四、龙卷风
下 篇:
- 芯片毁灭、弦、特别领导组、宏聚变、林云之二、胜利、量子玫瑰
主要内容:
主角在年幼时一次生日上目睹了父母被球状闪电烧为灰烬,在随后的时间里都以追逐球状闪电为唯一目标。
研究生期间遇到了务实的张彬老师,他反对主角对球状闪电进行研究(事后才知道他爱人也死于球状闪电,也曾花三十年研究这个,但没有收获,不希望主角走他的后路);博士期间的导师却很支持,鼓励他配合偶然认识的林云进行球状闪电军事研究。
林云自幼丧母,母亲被生化武器折磨死、在部队长大以及后面接触生化武器的经历,让她对武器变得痴迷,她渴望研制可以决定战争的武器,为之偏执、疯狂。
主角与林云进行了多次建模研究,入侵国外网站盗用资源进行计算,去苏联旧军事基地和老前辈交流,回来发现了之前“要创造球状闪电”的错误,他们转向激发空气中的闪电。
后来有了丁仪的帮助,成功激发、收集到了宏电子(未激发的球状闪电),然后利用它制成了武器,不同类型的宏电子可以选择不同的攻击目标,而不影响其他物质,文章里主要有两种,攻击人体和攻击电路板的。后面又发现了“宏世界”、“观察者”等概念。
(薛定谔的猫说的是盒子里有一只中毒的猫,不打开盒子之前,我们不知道它是生是死,但打开就会知道。量子力学说的是,处于量子状态的东西,会在一定情况下变成实体,在另一种情况下“坍塌”成量子态,具体内容我也不是很清楚。)
文中的“观察者”就是那个导致球状闪电状态改变的第三方存在。
在一次恐怖分子绑架核电站活动中,使用了宏电子武器,造成被绑架孩子的全部“死亡”。这一事件导致内心敏感的陈博士离开了研究基地。后面的故事是丁怡讲述给我们的。
这里用引号是因为被球状闪电击中的人并没有真正死亡,而是变了量子态,在没有观察者的时候会出现,有观察者就会消失。
主角在父母去世很多年后回到家中,发现家里很干净,应该是量子态的父母收拾的。还有偶尔听到的叹息声,应该也不是错觉。感觉有点像幽灵哈。
说回宏武器,林云以及其他研究者渴望宏武器上战场发挥威力,最后真的上了战场,却发现被敌人的磁场轻易化解了攻击。
军队领导很失望,林云和丁仪不屈不挠又发现了“弦”,即宏电子的原子核,两条弦相撞会发出比核爆炸更强的威力。
林云强制激发了弦相撞实验,导致三分之一个中国的电子设备毁坏,回到了农耕时代。这居然也促进了战争的结束,因为这样的爆炸如果多发生几次,全世界都将回退到工业时代以前。
林云的梦想实现了,但由于离实验太近,也变成了量子态。后来偶尔去陈博士家插一支量子玫瑰,真是奇怪了,之前明明是对丁仪有好感的。
你喜欢什么部分
- 生活态度
- 梦想
- 孩子成长
生活态度
主角由于父母的离奇遭遇决心搞清楚球状闪电是个啥,从此不食人间烟火,生活里只有研究球状闪电。
“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使命,不浪费时间在普通人的社交活动中,旁人看来可能太无趣,但于他们来说,沉迷其中就是最大的欢乐。
我是沉迷目标和吃瓜群众的矛盾体,常常陷入自己或者压力定下的目标里,在完成的过程中,像潜水般心静,但这是件耗体力的事,及至浮出水面,看着岸上快乐的人们,会怀疑自己这样做是不是错了。
用潜水来形容这种情况,可能也反应了内心的感受,那就是适度。这两周两点多睡次数有点多,导致我都忘了正常睡觉应该几天,身体明显不舒服。熬那么晚有其他事,也有自己的追求,考虑到身体的健康,还是该放就放,晚一两天也没什么。
梦想
鲜有人有坚定的梦想,因为人的认知和欲望会不断的扩大,能够让人坚持数年、数十年的,一定是远大的、难以实现的。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能够立下目标并且坚持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生活有灯塔,抬头望天不会孤单。
但是在追寻梦想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现梦想根本无法达到,这时我们是该放弃,还是另寻出路?
张彬 30 年研究没有成果,最后机缘巧合他的一个学生替他做成了,这不由提示了我:如果我有什么无法做到,不如转而投资其他有精力、能力的人去做,及时认知自己的能力与问题,不要转牛角尖,重视结果而不是过程。
主人公在协助林云研究球状闪电过程中,发现她的目的居然是用球状闪电杀人,这让他接受不了。其实他早就应该知道的,军人研究这个能有什么好的用途。
我们在追寻梦想的路上,会有一些人加入,我们要清楚他们的目的,才能对他们的期望、委托有所调整,不要觉得别人会跟自己是一条心,接受该接受的,求同存异。
孩子成长
主角和林云两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交待地比较清楚,都是幼年丧亲。
主角那时岁数比较大,没有想太偏,只是专注地想搞清楚杀死父母的究竟是什么,这其实算是比较好的成长过程了。
而林云岁数比较小,加上父亲带到了部队解除了大量杀人机器,思想就比较危险了,渴望用暴力、武器解决战争,最终走向了灭亡。
很早就知道孩子的童年对未来成长影响非常之大,将来我有了孩子,一定要在他年幼时陪伴、指导,给他该有的,同时指点他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社会好的一面,等岁数大点再揭示阴暗的一面。
孩子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知识,希望我可以给他好的成长环境。
你讨厌什么部分
讨厌我没有买实体书来细细品读的动力,书架上崭新的书已经太多了。。。
有趣的句子摘抄
“理想主义者和玩世不恭的人都觉得对方很可怜,可他们实际都很幸运。"妈妈若有所思地说。
"是的,他做到了。我能忍受一辈子耗尽心血毫无建树,我能忍受抛弃生活中的一切,孤独地终了医生,我甚至可以在需要时献出生命,但我不能忍受一生中再也见不到它!正是对它的第一次目击决定了我的一生,我们真的不能忍受再也见不到它!这点别人可能很难理解,但你能想象,水手能忍受一生见不到大海吗?登山者能忍受一生见不到雪山吗?飞行员能忍受一生见不到蓝天吗?
"自从随张彬到过云南之后,每当置身于大自然中,我总是有一种挫败感。看着这活生生的自然界,以令人难以想象的复杂和变幻显示着它的神秘,但很难想象它能被人类那几道纤细的方程式束缚住。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爱因斯坦晚年的一句话:"窗外的每一片树叶,都使人类的科学显得那么幼稚无力。"
车拐上了一条很窄的公路,林云接着说:"其实,一种事物的美可以同它的实际功能完全分离,比如邮票,在集邮者的眼中它的实际功能是无关紧要的。"
一位天文学家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恒星这东西,如果不是其确实存在,本来可以很容易证明它不可能存在的。这话对球状闪电也很适用,构想一种机制,将以光速行进的电磁波被禁锢在那样一个小球中,是一件让人发疯的事。
到江星辰的第一眼,就让我明白同他竞争是毫无意义的。与现在习惯于在潜在竞争者面前咄咄逼人地显示力量的都市男性相反,他每时每刻都努力将自己的力量隐藏起来,这是一种善意,怕这种力量伤害了像我这样的人,他仿佛时时都在说:我真的很抱歉,让您在她面前感到自卑,这不是故意的,让我们共同改变这种状况吧。
福尔摩斯说过,案件不怕离奇就怕平淡,平淡无奇的案子是最难破的。如果三十年的研究没取得一点成功,那这事就太离奇了,这种离奇会激励人们干下去。可悲的是,现在连这种离奇都没有了,只有让人心灰意冷的平淡。我们成功过,三十年间成功地产生了27个球状闪电。"
就像一艘在夜海上向着远方灯塔行驶的船,整个世界只有那个善良的灯塔对你是有意义的,其他部分都看不到。" "真有诗意,可你不觉得这也是在描述自己吗?"
我这时第一个感觉是可以呼吸了,我的思想已被窒息了十几年,这期间,我像是潜行在浑浊的水中,到处是一片迷蒙。现在突然浮出了水面,呼吸到了第一口空气,看到了广阔的天空,盲人复明亦不过是这个感觉。
他这句话让我平静了一些,像一个孩子在令他恐惧的黑暗中抓住了大人的手,像一个溺水者终于触到了坚实的岸沿。但这感觉马上又令我沮丧,在丁仪面前我是个思想的弱者,在林云面前我是个行动的弱者,我反正总他妈的是个弱者--也难怪我在林云心中的位置总在丁仪和江星辰之后。是球状闪电把我塑造成了这个样子,自少年时代那个恐怖的生日之夜后,精神上的我已经定型了,我注定要用一生来感觉别人感觉不到的恐惧。
还有人,所有死于球状闪电的人,都处于量子态,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死去,他们都是薛定谔的猫,在不确定中同时处于生和死两种状态。"丁仪站起身来踱到窗前,看着外面浓重的夜色,"对于他们,生存还是死亡,确实是个问题。"
"金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 但我们却选择了, 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这从此决定了 我们的一生。" 林云喃喃地吟起了弗罗斯特的那首诗,声音像林间的清泉。
"既不是水晶蛇也不是无法自缢的绳索,"林云回答,"我想到了湿婆,印度教种永恒舞蹈着的神,他的舞一旦停止,世界就会在巨响中毁灭。"
不过,我还是有希望在此生再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次蓝色玫瑰,据丁仪说,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死亡过程就是由一个强观察者变为弱观察者再变为非观察者的过程,当我变成弱观察者时,玫瑰的概率云向毁灭态的坍缩速度就会慢一些,我就有希望看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