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我第一次看希区柯克的电影。契机是因为在看法国电影《登堂入室》的时候,最后一幕以“偷窥”的方式呈现了人物群像。这个设定我觉得很有趣,所以便去找到了这部以“偷窥”作为切入视角的电影始祖《后窗》。
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男主Jeff因伤无法工作,在家百无聊赖之余通过窥探对面公寓楼的情况来解闷,结果目睹到可疑人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为,种种迹象都表明他可能杀害了他的妻子。故事就是在这个猜测的过程中慢慢推进的。
比较有特色的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众多的人物可以通过几分钟的长镜头有个大致的交代。没有语言陈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去推测那个角色的身份性格以及面临的难题等等。卓别林的默剧也是这样的一种效果,虽然台词少但是你不会觉得无趣,反而被角色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所吸引,渴望知道之后的故事情节。
②“偷窥”这个切入点的新颖。就像电影中所讨论的那样,你通过偷窥去侦破一桩杀人案件,这件事本身是对还是不对呢。偷窥本身就是侵犯私人隐私的事,是不被法律以及道德所允许的。并且,人们真正想藏在心里的秘密为何会让你知道呢?这也是一个矛盾点。或许杀人犯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以摆脱自己的嫌疑?《登堂入室》其实也是利用了这一点。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偷窥别人家,却忍不住想知道故事的发展,也证明了这种潜藏在人们内心的偷窥欲的存在。
③紧张氛围的渲染。这或许也是希区柯克电影的一大特色吧。在结尾的三十分钟里我都无暇细看男主人公在电话里说了什么,光是知道杀人犯正在一步步的逼近我就感到害怕。之后光线打在杀人犯的脸上,光亮跟黑暗的交织,更是烘托了氛围的紧张感。男主人公用电灯闪光去争取时间的想法可以说得通。不过……说实话这个方法有个啥用呀?配乐,光线处理的很好,很容易有带入感。
至于其他的,结尾留下的空间,这一间小房子里三位人物饱满的人物形象也是亮点。因为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总会在结尾处期待什么反转。不过并非所有故事都会有这样的情节安排,这个故事的侧重点或许不在反转,而在“窥视”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偷窥者一起去偷窥别人的世界,这个过程,或许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