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与《西方哲学简史》
前两天想要概况性的了解一下西方哲学,于是希望通过罗素视野来学习,可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这里列举罗素的两个版本《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简史》,里面的内容略有不同。
两个版本的大致区别如下:
《西方哲学史》:里面可以清楚的看到罗素的行文风格,以及对于不同时代的不同人,他的见解,批判……。
《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的删减版,在保留原文大体框架的情况下,删减、减化了很多罗素的语言。
一开始我翻开的是《西方哲学史》,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晦涩难懂的部分,于是转读《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简史》对于我这种哲学功底不高,确实是很好的入门,篇幅大大缩短了,而且里面的语言也比较好理解,可以实现快速的扫阅。
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总感觉哪里不太对(最开始还没有发现《西方哲学简史》删减了很多罗素的原话),于是翻到了最后的结语部分,看一下译者对本书的看法,这才发现原来本书属于西方哲学的删减版,上网一查,除了删减以外,还对语言做了很多简化处理。删减所缺失的那些作者原话部分,反而会让人觉得它失去了本该有的“灵魂”,最后我还是决定回到《西方哲学史》。
《概率导论》
好的书籍它会有一个或者几个最基本的原理或公理……,从而建立起整个知识大厦。例如在概率论中,有三条最基本的公理:非负性、可加性、归一性,事件发生的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不能为负,并且所有的事件相加的和等于1。
在概率论里面有很多公式跟著名的定律,例如,泊松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高斯分布、马儿可夫链,切比雪夫……。这些著名的定理再配上数学公式,估计很多人看到都头晕了,更别说去学习它了。
其实只要理解了概率论中三条最基本的定理非负性、可加性、归一性,再去看上面的这些著名的定律,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了,而且很多可以通过一些公式的简单变换推导而来。
应该把时间花在经典的书籍上
读书就是跟作者对话,马基雅维利是《君主论》的作者,他白天处理工作,晚上回家净身沐浴,换上正装,正襟危坐的开始读书,他觉得读书就是跟作者对话,所以要非常严谨。
一般人都经典可能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都起来会让你觉得非常痛苦,很多时候的感受是这书根本就读不下去。其实这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大师们是站在他们的高度留下来的思想,自然当我们自己的高度还没达到的时候,会觉得非常难以理解。越是这样的书,就应该细细地去品读,一遍如果没读明白,可以尝试反复多读几遍。
我为什么会放弃《西方哲学简史》,如果它仅仅让我非常轻松的就完成了阅读过程,说明我还是在原来的舒适圈里,尽可能的摆脱原来的舒适圈,去逼迫自己成长,可能也是一次不错的锻炼。通过阅读经典书籍,与作者对话,从而训练达到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