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这篇文章教老师怎样精读指导。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读全文,其次,认识生字生语,最后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课内指导之后,为求涵咀得深,研讨得熟,不能就此过去,还得有几项事情,分别是:吟诵,参读相关的文章,应对教师的考问。下面就详细所得记录如下。
通读全文有两种,一是吟诵,一是宣读,吟诵用白话文,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功夫,使听者移情动容。宣读只是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后句的分界来,宣读以理解在先,然后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上课指名读应该用宣读法。
认识生字生语,对于生字生语,每个人的未必一致,各人要去查字典,把生词意思抄在书上或笔记本上,一定要弄清楚怎么写,含义是什么,这是预习要做好的事。我想起小时候老师就是这样让我们预习的,把陌生的词语查过词典以后,含义抄在作业本上,这样积累就不少词语,然而现在对学生的预习要求不一致,所以有的预习的深入,有的仅仅读五遍课文,写写生字,其他真的难以自学自查,我今后要在预习方面对学生提出具体而标准的要求,不能囫囵吞枣,让学生也不求甚解,导致作文时才发现词汇积累少,不会活学活用。
学生在上课前,是要领会课文大概的,如果指导者不问情由把一些叫作知识的东西装进去,学生能不能接受呢?好像老师也让我们尝试给课文分段并且写段意,这是一种初级思考,我现在也看到很多学校很重视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读过一篇课外文章后,抄五个好词,用其中的几个生词写几句话,再抄一段佳句。没想到叶老师却说抄好句子实际上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学生写下来的东西真是他们自己参考与思索得来的结果,那就好了,老师要训练学生去参考,指导他们思索,培养他们这种习惯。
我想到了为什么有时候学生预习不得当的时候,举手的学生很少,或者说无关痛痒的话。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不再要学生发表什么,只得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讲下去,这就完全不符合讨论的宗旨了。第二还要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这样,学生课前有充分准备,又有思考和讨论的习惯,临到讨论才会人人发表意见,而不至于只是那几个积极分子发表意见。
这种情况在我的课上经常出现,对学生预习指导不到位,学生还未读懂课文就发问,经常冷场,很多学生根本不善于思考,仿佛那不是自己的事,这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上看出来,是不是真的对这节课有兴趣,有感悟,还是在老师的威胁之下端正坐姿,勉强学习,会听课的老师通常看看学生的发言和表情就知道了老师的水平。
真正好的课堂就是思考的过程,是师生共鸣,是学生预习时候的迷惘和聆听老师分析过后的清醒和快乐。
这本书讲的透彻,是语文教学的圣经,很多的以生为本啊、师生同频共振观念啊、教学相长、让学生成为主导,其实都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没有把好习惯养成,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无根之木。我要好好读这本厚书,算是和《语文随笔》共同吸收,实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