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老同事刷屏,公司二十周年庆,看到很多老照片,背景音乐是我最熟悉不过的旋律——那可能是我在公司留下的唯一痕迹:我们的公司歌曲。
回忆开启,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半,但这是我的职场生活中最跌宕起伏的阶段。从国企到民企,一个空降女兵,经历了飞速的成长,也承受过巨大的失落。
我非常感激这段经历,它让我清晰认识自己的潜力和短板,也让我重新思考和定位个人和企业、兴趣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之前我写过第一份工作教会我的7件事,这一次,我就来梳理一下我第二份工作的感受,讲讲一个空降兵在民营企业的得与失。
如果你也曾经、或正服务于民企,那么,这篇文章也许可以给你一些参考。
01 关于企业文化
相对国企和外企而言,民营企业应该是最注重企业文化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是企业的自然选择,因为确实没有更好的手段来凝聚规模如此庞大而素质参差不齐的群体。
我不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简单洗脑。但我确实感到,这种文化力量之强大,体现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你永远都不能小看。对一个后来者而言,如何融入这种文化,可能会是你在职期间需要面对的持续挑战。
我(被朋友忽悠)跳槽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这个行业,也不大了解这个企业,除了公司网站的介绍和面试时的互动印象,我对其文化一无所知。
企业文化不仅是手册里描述的那些愿景宗旨和准则,不仅是某些外在形式的统一,比如工服、集团手机号码和公司彩铃,也不仅是老板的个人喜好和风格体现。它微妙无比,不仅融合在大家共同的典型用语之中,也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之间。我入职后一直没有搬家,每天来回50公里上下班,甚至在老板直接建议之后,我都没有搬去跟绝大多数同事租住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没有融入公司文化。
可是,对我来说,除此之外的一切融入公司文化的努力我都做了。
我可以换手机穿工服可以接受每天7点出门晚上11点到家,可以习惯打卡接受周六多上一天班,可以永远上班、出差在远离市区的城乡结合部,但我就是不想搬家。因为,那是我跟从前生活的最后联系。
而两年多以后,公司总部要搬去华东,所有人都面临抉择,你是否要跟随公司的脚步发展、去调整你和家人的生活。这时的企业文化宣传是,去=积极向上,不去=不思进取。而我就是喜欢广州这个城市,我不想放弃这里的朋友圈生活圈,所以我只能放弃工作,做了一回不思进取的人。
02 关于空降问题
第一次跳槽,还转行,有很多背景原因。此前我一直走专业技术路线,做市场研究和营销咨询,我看中的是在这个企业的转型期我有机会去做我一直想做的品牌推广工作。我没有管理经验,也从没想过什么空降兵问题。
可是几个月后我就不断飞升成了总助,大老板的9个直管人员之一。于是坊间传闻,公司又来了个空降兵,还是个女的。
先说结论,我是个失败的空降兵。升的快,降的也快。
两年半后公司总部搬离广州,我提前一个月辞职,最后的身份是副总助理。
反思我的空降案例,我想一部分原因是那一系列提升来的太快,而我当时并没有足够准备。在快速成长的民企里(用公司的话说就是60%的发展速度),升迁太快有时并不真的是因为你能力特强,而是公司成长快、机会多,而民企灵活,也敢于试错,大不了再换个人试试,并没有太多成本。
数年以后,有个朋友也是有机会从国企跳去民企做高管,对方老板一约再约反复邀请,他也有几分动心。我们一起聊到这个问题,我建议他要考虑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这个公司现阶段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使得他们需要考虑引入空降兵?是阶段性需要还是长期计划?
2.老板及高管层做人处事及管理风格如何?你们是否气场相合、能够共事?
3.老板对空降兵的期望和要求是什么?你过去的使命和任务是什么?
4.你觉得他们看重的是你的什么优势和特点?这一优势是否持久?当你完成既定使命,你将何去何从?
5.你是否了解他们的企业文化?你有无足够心理准备去适应并融入?
朋友非常惊讶,问我为何会有这么多想法,我说这是我的教训,供你参考。他沉默良久,说要再好好想想。后来再见面问起,他到底是没去。
职场如战场,空降兵尤其如此,不然,你连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03 专业vs行业
我曾经认为专业背景很重要。
毕竟,公司陆续请的几位空降兵相对而言都是专业人士,我们在各自领域被委以重任,是因为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规范和提升。可是野蛮生长、快速发展的民企总有太多个性化的地方,优点是灵活,缺点则是太灵活,以至于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很多事情无法理解。据闻某国际著名机构去某著名民企做咨询项目,最后竟没法交出诊断报告,因为实在是太特殊了,“哪儿哪儿都对不上”。
我在我的专业领域,也遇到类似的尴尬。
因为没有本行业经验,我的学院派专业经验在公司得不到认同,或者说,我没有真正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我所期待的品牌提升工作,最后变成车体广告制作和店面装修督查,很接地气,可是我却管不来。
他们说,那是因为你不懂我们公司这个“专业”。
我不服气,特别是发现我的接替者竟是一个一毕业就进公司、完全没有营销背景、一直从事后端运作的年轻同事。
HR给我的解释是,他了解公司,执行力强。
我懂了,行业比专业重要,态度比能力重要。
专业经验可以学习,实在不行还可以外聘专业人士辅助,可是行业经验、特别是对本企业的理解,更多来自企业内部培养,这是外人无法具备的另一种专业知识。以行业经验为基础去叠加专业技能,有时可能更具可行性。而专业人士如何快速积累行业经验,这是更大的挑战,提出真正适合本行业和本企业的操作方案,才是你的价值所在。
04 兴趣vs工作
我说过,第二份工作吸引我跳槽转行的重要因素,是它给了我一个圆梦的机会。
读书时我的专业是营销管理,我对这个领域非常有兴趣,尤其喜欢品牌管理。有机会在一个企业的上升期参与到它的品牌提升和管理,我非常兴奋。
可事实告诉我,我想做的事情,和我能做的事情,并不完全一致。
这个不一致的原因,包括前面所讲的专业和行业问题,也包括我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问题。
用我的第二任领导的话来说,能不能做成一件事,你要考虑三个方面:
1)你愿不愿做?——这是意愿问题。
2)你会不会做?——这是能力问题。
3)有没有足够条件能保证你做成?——这是保障问题。
我有足够的意愿,我也有一定能力,但最终没有成功。是因为基于专业经验和行业经验的博弈,公司对我的能力有所怀疑,所以我也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去实施我的想法,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证明。
所以说,兴趣要不要和工作结合,或者直接变成工作本身,其实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你有兴趣的,有时未必真是你擅长的;而当兴趣真的变成工作,原本应是一件完美的事情,但或许当初的热情会因为程式化的工作而逐渐消退,又或者因为缺乏天时地利,兴趣+工作并未如期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最后反而变成一种失败的体验。
比如我这第二份工作,因对品牌管理的兴趣而来,却以失败告终。
但在我们的品牌管理工作需要咨询公司的时候,同事们都赞我特别专业,乙方也觉得我特懂他们,沟通起来非常顺畅。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之前的工作经验,也就是咨询相关的行业经验和专业技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所以,离职之后经过一番休整,我终于放弃了个人兴趣,务实地选择了我更擅长的工作。而在工作之外,我继续关注营销和品牌管理,慢慢还对瓷器产生了兴趣,现在还成了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
你看,这样把工作和兴趣分开,不是也很好吗?
05 好人vs好领导
最近有篇文章很火,题目是《你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leader》。
很不幸,当年在第二份工作里,管理经验不足的我,就是这样的一枚好人。我不是一个好leader,所以没有走到最后。
第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把我培养成了一名温和的专业人士,同事之间永远客客气气,包括领导。来到这个民企,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人人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赶上公司60%的发展速度。
公司盛行批评文化,老板开会表扬一下Top 3,紧接着就会批评排第四的部门,直接让后面倒数Top 5无地自容。一开始我很不习惯,好像怎么做都不对,总是挨批。我还希望领导能更人性化一点,用不同的风格和手段去激励下属,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激发出更好的状态和最大的潜能。但我很快就知道这种想法太过天真,应该调整的是我自己,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管理风格,这是我的分内之事,老板如能提供个性化的管理和激励,那只能算是意外之喜,而不应作为期待中的标配。
但我自己对下属还是比较温和,我教他们做调研、写报告,跟他们一起加班,一起吃盒饭。他们都很喜欢我,觉得我们这个新部门很特别,我这个外来的领导跟其他人很不一样。
我跟同级同事关系也不错,虽然我是外来的空降兵、升职也比较快,但我跟大家的原有工作并无太多冲突,我不习惯抢别人地盘只是做自己的事,大家一开始都相安无事。有时遇到别部门的小同事,他们还会惊喜不已,说原来你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某总~
可是,我的领导却觉得我太温和,不够强势,任务压不下去,部门执行力不强。在公司的加班时间排行榜上,我的部门从来挤不进Top 3,这让他很不满意。
我不能认同,觉得领导不近人情、太过苛刻。可是真正对比他管辖之下的不同部门,其他部门的成绩确实更加出色。时间X效率=业绩,领导说,提高哪个,你看着办。在短时间内效率无法提升的情况下,我们最后还是选择了加班。可是,落后的业绩和迟来的行动力,也代表了我的态度和能力。
对我的下属而言,我是个好领导;但对我的领导来说,我不是一个好下属。
我赢了下级的心,却丢了上级的信任。
你想做个好人,还是一个好的leader?
这里是职场,想想你为何而来?
是工作,而不是好人牌。
后记
离职之后,我休整了很长一段时间。
私以为,在民企做事很累。首先,你自己的事情要做好;其次,你要防止别人捞过界;第三,你要想办法自己捞过界。这样才是“有能力”的表现,证明你可以胜任,也值得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一份工作要操3份心还不止,我当时真觉得心力交瘁。
休整之后再出发,我认真梳理了自己的职业需求:成熟平台、有发展空间、人际关系简单、做有积累的事。然后,我就有了现在这份工作,在外企。
我很珍惜那段空降兵的失败经历。虽然今天回顾起来,我也觉得那时的自己幼稚无比,所有的失败原因其实都有蛛丝马迹可寻,如果当时能够在忙碌之中偶尔抽离出来更加理性地分析和抉择,我也应该可以做的更好。
但我不后悔,那时年轻,我难得任性,我为个人兴趣做了一次大胆的职业尝试。
嗯,一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