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5

AI语音骗走230万!3·15揭底:你的APP正在偷11项隐私

3月15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第35届3·15晚会正式播出,总导演张强在预热采访中透露,本届晚会将深度揭露食品非法添加、日用品违规翻新、个人数据盗取及金融消费骗局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业乱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

自1991年首次播出以来,3·15晚会始终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年度风向标。本届晚会以“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为主题,聚焦民生消费领域中的隐蔽陷阱。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消协受理消费者投诉超120万件,其中食品安全、虚假宣传、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占比超六成,消费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1.食品安全:非法添加触目惊心晚会调查团队历时半年追踪发现,部分食品企业为延长保质期、改善外观,违规使用防腐剂、漂白剂等化学添加剂。某地调味品加工厂甚至将工业原料掺入食用香精,涉及产品流向十余个省份。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统计,2023年食品抽检中,超范围添加问题占比达4.3%,较前年增长1.2个百分点。食品安全专家李华指出:“非法添加可能引发肝肾损伤甚至致癌,消费者需警惕颜色异常鲜艳或保质期过长的食品。”

2.日用品翻新:以次充好牟暴利在广东、浙江等地,部分商家将废旧家电、服装翻新后冒充新品销售。暗访画面显示,一台外壳发霉的空调经检单清洗、更换标签后,以原价七折流入电商平台。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二手翻新家电投诉量同比激增35%,但仅三成消费者能识别问题商品。“这种行为涉嫌欺诈,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索赔三倍金额。”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明强调。

3.数字信息安全:你的隐私正在被“偷渡”晚会首次曝光一条黑色产业链:某些互联网企业通过恶意SDK(软件开发工具包)窃取用户通讯录、定位等数据,并打包出售给营销公司。技术团队检测发现,一款下载量超千万的购物APP竟在用户不知情时上传手机型号、Wi-Fi密码等11项隐私信息。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2023年个人信息泄露相关投诉达8.7万件,同比翻倍,建议用户定期检查APP权限设置。

4.金融消费:新型骗局披上“高科技”外衣针对中老年群体的“数字人民币投资陷阱”、伪装成官方客服的“网贷注销诈骗”等新型骗局被晚会点名。某诈骗团伙利用AI语音模拟银行工作人员,诱导受害者转账,单笔最高损失达230万元。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金融消费诈骗涉案金额超50亿元,技术手段升级使识别难度加大。

监管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言人表示,将针对晚会曝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推行“黑名单”制度并加大违法成本。

企业代表:某电商平台负责人回应称,已下架涉事商品,未来将加强入驻商家资质审核。

消费者声音:“本以为大平台更可靠,没想到翻新家电防不胜防。”广州消费者刘女士在采访中无奈表示。

专家建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宇呼吁建立“吹哨人”奖励机制,鼓励行业内部举报违法行为;网络安全专家赵敏则建议用户为不同账户设置独立密码,定期清理冗余APP。


本届3·15晚会不仅是一次曝光,更是一次警示: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消费安全问题已从实体商品延伸至虚拟空间。未来,如何在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间找到平衡?当遭遇侵权时,消费者能否跳出“投诉无门”“维权成本高”的困境?这些问题亟待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作答。正如晚会总导演张强所言:“让每一份权益被尊重,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