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所预设的程序是,把男孩变得孤独,而把女孩变得无力。男孩就应该为了竞争和胜利而牺牲联结和情感,而女孩就应该为了不伤害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成就。
01小孩的性别区别教育
小侄女哭的时候,我大多会站在她旁边陪着她,或者是摸摸她的头发抚慰她,而外甥哭的时候,我更多是离他有一段距离的,甚至我更容易因为厌烦而责令他不要哭出声来。
回想起小孩子哭的情况,我发觉自己这是一种“偏见”,对于女孩子,哭被当做是正常的,而男孩子则被我们期望坚强,所以在我们面前,男孩子的哭就显得很难看了。
我究竟哪里来的这个“偏见”?直到我刻意去观察大人们这个细节的时候,我才得出结论,这原来是一代传一代的思想观念。
我们对于男孩软弱一点的行为,总是说这类型话:“你是男孩子哦,应该勇敢点”,“你可是男子汉哦,不觉得哭很害臊吗”.....
而对于女孩子大咧一点的行为,却这样说:“女孩子不可以这么粗鲁的哦”,“女孩子应该安静点,不许大吵大闹的”,“女孩子不能玩这么暴力的玩具”......
02大人生活中性别的行为偏见
生活中和他人起争执时,女人被认为应该这样:克制和谅解,温和而不失礼貌。假如她大吵大闹的,不管说得多在理,很大可能会被认为是泼妇、男人婆或者强势。而男人则被认为应该这样:要有面子,不能让步并且要赢,假如男的选择忍让或者面对对方的责骂无动于衷、平静处理,被认为是胆小怕事、窝囊和甚至是没有能力的可能更多。
再说一个蟑螂的例子。女的看见飞过来的蟑螂,因害怕而大喊大叫是正常的,而男的面对这种情况时,就应该去抓住蟑螂才算是真男人。要是男的这个时候也跟着大喊大叫,这么这个男的多半会被嘲笑。而女的这个时候要是毫不畏惧去抓住那蟑螂,则会被认为很man。
同一事件,同一种行为,为何只因性别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03情感缺失的两种极端
以上列举的“区别的对待”行为好像都是很合理的,然而细思极恐的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合理,竟没有人质疑这种合理性,以及没有意识到其对孩子以后所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
阴险毒辣的女子
男孩不能哭泣,并不代表女孩就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所有的情绪。女孩被鼓励要听话,要对别人好。这样一来,有几种关键的情绪就会被列入社会不接纳的范畴,其中之一便是愤怒。
女人要维持自己在别人面前的乖巧形象,就不能够暴跳如雷指着别人的鼻子骂娘,于是只能玩“阴”的,难怪有些女人变的“阴险毒辣”,因为这是唯一拐弯抹角的发泄方式。
大男人主义的男人
男孩被鼓励要有勇气和敢于冒险,并不代表他们就不需要我们的情感安慰。男孩总被制止不能哭,或者哭泣的时候,又总被嘲笑,男孩所受到的这类方式,更有可能让他们无法正确地表达受伤及脆弱的感受,或者无法接纳温情。
当他们内心感受到挫败感或无力感时,为了维持住男性表征上的力量,更可能会强制性要求你认同他的想法,甚至会情绪失控使用拳头去解决问题。更极端的就是家庭暴力。
区别教育行为,弱化了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
我们从小就已经被划分了行为标准:男的就应该如何如何,女的就不应该怎样怎样。虽然比起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应该在家相夫教子”的普遍观念,现代的男女教育标准似乎更为对等,但影响却更为严重。
女孩常能得到安慰,但不被鼓励去冒险或探索,而男孩被允许去探索,甚至被鼓励要勇于冒险,但在害怕、寂寞或难过时,却没人理睬他,甚至还因为情绪的表达而被惩罚。
男孩和女孩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到了区别对待,其相应结果是大人忽视了男孩和女孩的不同需求,有一半的可能压制了男女双方的潜能和天性。
04能力分化的结果
我们的社会所预设的程序是,把男孩变得孤独,而把女孩变得无力。男孩就应该为了竞争和胜利而牺牲联结和情感,而女孩就应该为了不伤害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成就。
说到这里,这应该能隐约知道,为什么在某些领域,男的会比女的更有能力胜任,为什么会偏向于招男性而不是女性?这并不是成人世界里的性别歧视,而是
从教育的源头开始,我们的父母和社会就启动了这种性别能力的筛选。某些领域的男女比例更是一种适者生存的结果,而并不是有意调配的阴谋。
在那些竞争力和取胜心很强的领域里,女的那种探索和冒险的能力基本上已经被父母的教育给削弱掉了,自然而然地,大部分女性就被这些领域的行业所淘汰掉。而另一方面,在教育行业(特别是幼教),女性比男性要多,也是因为这种从教育源头起的能力筛选的结果。
有研究表明,女孩小时候若是沉溺在女孩子气的游戏当中,她们后来在学校中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成绩就会低于其他女生。以此类推,若只玩男孩子玩具的男孩,也可能受到同样的局限。
我们长大后遇到了性别歧视,才开始对着别人呼吁要男女平等,这本身呼吁的方向就错了。男女不平等并不是长大后受歧视的结果,而是从小被性别区别教育的结果。
并不是别人不给我们平等的机会,而是打从一开始,我们就丧失了获得某些方面平等的能力。
正因为我们小时候被区别教育,能力被分化,另外还有社会上对性别行为的偏见巩固加持,才导致了我们目前男女不平等的局面。想要男女更平等,就必须让他们获得去平等的能力,作为大人得摒除掉自己固有的性别上偏见行为,然后无区别培养孩子的情感,基于孩子还会遇到很多其他外人的偏见,为了对消掉其他影响,甚至我们还应该稍微反方向调整我们的关注比例:给男孩更多的关怀,给女孩更多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