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能被接受,所有的生产流程,都必须设有“检查点”。
如果想以最低成本得到可接受的品质,你必须在产品尚未消耗太多成本之前淘汰掉瑕疵品。简而言之,就是在加大投资之前做出筛选。
用生产上的术语来说,在最低价值的检查点,也就是原料交货的地方检查,称作验货。原料如果在进货时就未达到最佳标准,有两种处理方式:退货,或是改变标准以接受这批次级品。如果我们采取后者,可能会造成后期较高的瑕疵率,但这个选择可能又比等不到合格原料而必须停工关厂划算。这种决策非一人所能独断,必须靠品质管理人员、制造人员以及产品设计师等共同协商。他们会提出种种可能发生的后果,在权衡之后做出判断。
虽然弃置瑕疵品难免会牵涉到成本问题,但如果接受瑕疵品,则会造成客户对我们的信赖度降低,这是万万不可的。简而言之,如果我们无法评估瑕疵品会造成什么损害,就不该以客户对我们的信赖为赌注。
检验不但需要花费成本,而且会因为对整个工艺产生干扰而增加整个工艺的成本。但无论如何,我们仍应在检验并提高品质以及减少干扰两者间找到平衡点。
实用方法为“海关与监视器”。“海关”是指我们先设下重重关卡,产品唯有在通过检验之后才能进入下一关;如果产品无法通过测试,便会被打回前一关重做或是废弃。而在“监视器”部分,我们将在原料中取样,如果它是瑕疵品,我们会标上记号,并计算瑕疵率。这批原料将不会在流程中的各关卡被截住,整个工艺将因此变得顺畅。但如果连续监测到三件瑕疵品,我们就该停止这条生产线。这里所需考虑的利害关系是:如果我们挡下了整批原料,整个工艺的时间将会变长;而如果我们先让一些瑕疵品过关,虽无须减缓制造的速度,但以后将注定为这批瑕疵成品付出较高的淘汰成本。
可想而知,“监视器”的执行成本比“海关”低。广设关卡可以提升产品的品质,但该设多少则很难有定论。 应该先考虑使用监视器,除非过去的经验显示你每次放过一个瑕疵品最后都酿成了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