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师十多年了,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上周给研究生上课时汗水还是浸湿了内衣,内心严重地鄙视自己。
做老师十多年了,一直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好老师,更不敢说是一个优秀的老师。虽然也有过学生认可,也有过领导认可,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学生一句批评就可以将这些轻易推翻,内心严重鄙视自己的脆弱。
做老师十多年了,不敢反思多少次自己的课堂自己是不满意的,虽然能保证每次课堂都是认真准备的。做老师的,有多少次做梦没有备课就要上课,午夜惊醒的经历。
做老师十多年了,有些课教了很多遍,但教学惯性很强大,改革课堂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更强大的能力。
做老师真的不容易,既是脑力活,又是体力活。每学期第一周,如果一天六节课,最近几年最后都会把自己站到晕眩,真的害怕就这样牺牲在讲台上,之后脑补各种新闻报道“一位大学老师……”“一位教授牺牲在讲台上……”,之后开始追溯各种我努力的从前……后来,剧情会演变得越来越狗血。这种情况通常第二周、第三周,就会好很多了。
即便如此,还是愿意做老师,为什么呢?
1.喜欢这份职业
一个人一辈子能找到一份与自己精神诉求相匹配的工作,是一个幸运,更是一种幸福。十多年中,也尝试做了很多工作,如广告文案、出国培训师,翻译中的口译和笔译,最喜欢的还是做老师,所以最终还是回到了大学。这里有青青的校园,有正青春的学生,还有白发的老先生。自己虽然还未白发,但是希望有白发老先生的学识,达理,慎思,明辨,还有那一份儒雅的气质。
教师于我,不只是一份工作,一份职业,而是一份心底衷心所爱的一份事业吧。终生努力所做的也是不辜负“老师”这个称号的内涵,一辈子最想成为的还是“给学生以知识、智慧、爱和方向”的好老师。
2.教师是终生学习的事业
教师是一份需要终生学习的事业,于是我也成了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读书、写书、教书是我每天工作的核心;一本书,一只钢笔,一根粉笔,是我整个世界的圆心。
十几年来,就这样以终生学习的姿势前行着、前进着。从不断的学历学习,本科-研究生-博士,到不断的职称晋级,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到不断的知识结构完善,从英语-语言学-哲学-教育学-认知学,我保持着这样终生学习的姿势和热情,从未满意,从未停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3.读书是教师的福利
一个大学教师是要读书的,一个只读教材的老师不配做大学教师。书,是最高档的美容品,也是最有效的营养剂。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话说得有点绝对,但还是颇有道理的。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读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阅读的高度决定了人精神的高度。
余生里,惟愿在温碧的时光中,一杯热热的咖啡在左,一本喜欢的书在右,一颗心开始游弋,游古今,逛东西,饮食珍贵的文字,深刻地认识人性的美好、高贵和丑陋,之后带领我的学生走出很远,走到很高……
4.师生的交流与共振
喜欢交流,尤其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思想,那种思维上的碰撞让人很是愉悦。当你问了很好的问题,学生们思考的面孔,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很是迷人。当我们共同围绕在知识的四周共舞,真的会有幸福的颤栗。
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思维,视角,立场,这时老师要做的不是hold住自己的立场,而是欣赏,聆听,对话。从心到外的欣赏是老师给与学生最好的礼物。中国老师对学生的赞赏赞美太少了,所以如今课上找一两个学生赞赏,也是我的教学目的之一。
5.自由多产的假期
一个老师,尤其是一个大学老师,最让人羡慕的是有假期吧。是的,我也喜欢假期,最喜欢的是假期的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的假期总是比平时更为集中和多产。
2017年的寒假,从1月1日到3月1日,快四十天的假期,我开始了写作之旅,写了10万字。不多,但却是下半辈子要开始做的事情,所以不着急。
2015年的寒暑假,分别准备了“教师读书会”和“大学生读书会”的十几本共读书目。
2014年的暑假,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读了《论语》,包括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傅佩荣《解读论语》和《论语之美》、干国祥《论语课程》;读了《孟子》,包括杨伯峻版《孟子》、傅佩荣版《孟子》、东篱子版《孟子》、牟宗三《圆善论》;读了《大学》《中庸》,傅佩荣《大学中庸译解》、干国祥《谛听中庸》、杜维明《中庸洞见》;读了王阳明《传习录》,钱穆《阳明学术要》;读了老子《道德经》,傅佩荣《细说老子》、东篱子版《道德经》;读了庄子《逍遥游》,傅佩荣《解读庄子》、于丹《庄子心得》。于此,了解了中国哲学和文化,但还只是停留在浅层,还需要第二遍第三遍的阅读和吸收。
2013年的暑假,阅读了西方四大哲学家,尼采、基尔凯戈尔、海德格尔、萨特,并写了一篇关于海德格尔的文章。也开始阅读教育学,怀特海,苏霍姆林斯基,帕尔默,佐藤学都是真正的教育家。
2012年的寒假,开始阅读哲学。一个寒假里看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贾德《苏菲的世界》、王德峰《哲学导论》、孙正聿《哲学通论》、罗素《西方哲学史》、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于此,哲学进入我的生活,开始滋养我的生命。于此,一切浅薄的东西再难进入我的阅读天地。
做老师十多年了,有太多的不足,这绝不是谦虚。尤记得第一次上课,给学生讲的竟然是培根英文版的《论读书》。现在想起来,背后还是冷汗涔涔。首先,这是不了解学生水平的愚蠢选择。其次,这是不了解自己能力的可怕选择。
做老师十多年了,不知道自己曾经犯过什么错误。英语语法的错误会很多吧,教导学生的错误会很多吧,误解文本会很多吧。
做老师十多年了,不知道自己曾经伤过多少学生的心,有意或无意,都伤过吧。不知道的错误也是错误。有人也许会说“老师,又不是圣人。”是的,老师不是圣人,但这是一份影响很多人的工作。有时对学生说,“千万不要说别的我不做了,我就做老师吧。”每次听到这个,都很抓狂,如果能力差,就找一份只影响自己的工作。但千万不要做老师,老师会影响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国家对教师的资质又有什么考核设置呢,考了教师资格证就能做老师了吗?
回想,下面五点是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吧,借此文章反思自己,作为改进的开始,这也挺好。
1.缺少对学生的肯定和赞扬
被人肯定赞赏是所有人都拥有的共同心理,尤其学生在课堂中被老师肯定和赞赏。但我们的教育总是以为批评就是爱,就如我们的中国家庭一样,殊不知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总是难得舒展,即便哪一天他们功成名就,老师和家长的那只指指点点的手指好像也总是高悬在自己的头上,不停地说着“你还是不够好”“你就是不配”。同时浮现在脑海的是国外孩子一张张自信狂妄的脸。
记得三毛读书时最反感的是数学和理科。因为有一个教师,经常拿起三毛的作业本,在全班级讥讽三毛,说三毛是一个智力低下的人。三毛感到众人的眼光像箭一样刺进了心坎,万箭穿心。于是,流下泪,查一下排课表,凡这位老师上课就逃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素质必低,这是铁的事实。
有爱,也不要去批评。因为自己是对自己要求非常严厉的人,无形中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还是太高了,甚至说学生怎样也是达不到我的要求的。提醒自己,学生成长除了老师的教化,还有那漫长的岁月,岁月是最好的老师。
2.还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多年来,一直是以教为主体,但学习是以学生和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的,所以,现在备课是以设计学生活动为思路的。一个教师的教案如果以设计学生活动为主体,而不是汲汲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更会注意到目标的达成,方法的多变,和学生的成长。
如何让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最初浪漫的认知感知,到中间的认知精确,走到最后的认知综合。从问题引发的思维冲动,到解决问题的种种对话,到最后学生情感、价值、认识的深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
目前,《语言学》课我还做不到,但《阅读课》可以努力做到。
3.倾听和提问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提问的老师,一节好课是老师一个个好问题与学生各种多元回答杂合在一起的精彩纷呈。犹记得一个老师,上课的问题都是只需回答yes or no的,学生不需要思考。在那样的课堂,学生的头是低下的,思维是消极的,眼神是茫然的,兴致是缺失的。你的课堂,是记忆性问题居多,还是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居多,都是一种课堂指标。
学生不是一个个需要你灌水的瓶子,而是一堆堆等着你点燃的火焰。一个个好的问题,一个个老师的连续追问,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思维的深处,思想的高处,让一个个大脑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眼神明亮起来,青春的脸激动起来。最喜欢学生说“老师,你说得不对”、“老师,你先别说”、“老师,我保留我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活跃的课堂,是对话、倾听、润泽的课堂,是在践行着“我不同意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课堂。
提醒自己要更多的倾听学生,愿意倾听是老师一种态度,能倾听是老师的一种能力。佐藤学做了一个比喻,老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4.学生在我心中还不是立体的人
心里一直有一个教学愿望,希望教完的每个学生,不只记下他们的名字,更能了解他们的爱好,潜力,特长,在我心目之中是一个个立体的人。但现在一周一次课,一次课一个半小时,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多数学生只成了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对此我一直感到抱歉。
5.育人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
人,学以成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不完整,不完善的,由此教书育人也是教育的神圣之处。大学教育之后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著名教育家亨利纽曼说: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做文盲做所不能做的事。一个人学会了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练就了审美力,养成了判断力,增强了内心的想象力,这之后,他的确不一定马上成为一名法学家、一名辩护律师、一名演说家、一名政治家、一名医生、一名商人、一名军人、一名工程师、一名化学家、一名地质学家或一名文物学家,但是,他将处于这样一种智力状态,即他能够从事以上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或从事以上任何一门职业……
做了十几年教师,还是不满意,估计这辈子也不会满意了,但可以努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我余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