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广州时无意间收听了一期主题为《教育的意义》的演讲,演讲中说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妙哉。
演讲者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角度出发,呼吁重视教育,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国情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教育资源丰富,一部分是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教育资源缺乏。
大学后的我基本上就生活在城市,也去过不少城市中小学,简单的对比,我发现城市的孩子不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上,不知道比农村的孩子多了多少倍,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农村的孩子竞争不过城市孩子的根本原因,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在城市与农村孩子之间表现的最突出,所以,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对城市孩子来说是锦上添花,但对农村孩子来说是雪中送炭,甚至改变命运,教育资源包括很多:师资力量、图书、学习用品。
近几年慈善行为很多,社会也基本形成了帮贫扶贫的优良作风,很多爱心人士对一些寒门学子伸出了援助之手,然而,我却也看到有一些寒门学子接受援助后变成了寄生虫,他的家人甚至无需再谋生,就靠着救济金过日子。
我也听到了其他很多的不公平,有家里全是劳动力的吃照顾的、有房屋改造拿了双倍房补的、有家里穷的揭不开锅反而吃不到照顾的……
这让我想起了大学的助学金,有很多家里条件不好的同学没拿到,反而那些家里条件还可以的拿到了,他们拿到了钱,赌博、打游戏、交朋友、请班干系干吃饭……
我说这些是想告诉爱心人士:受人鱼,不如受人渔。我不忍心我们的援助者一片诚意想助贫困者脱贫,可我们的某些被援助者却只想着当寄生虫、坐吃山空,毕竟总会有一些劣性不改的人“倚贫卖贫”,你给了资金,他不一定用在孩子身上,甚至别有他心。
在我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曾经想过回母校给孩子上课,给他们讲讲外面的一些新鲜事、陪他们玩玩游戏,让他们的小学时光能够有趣一点,可是,要实施起来真的是困难重重,还没被家长学生打败,我败给了自己,其实这种暑期支教是真的蛮有意义的,当然,最好有组织的,一般各高校团委或者一些志愿组织每年都会组织志愿者支教。
因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所以对城乡教育不平衡这块关注的比较多,每次回家都会去母校,虽然建筑已经翻新,老师也已全部换血,但还是希望自己能的记住那模糊的校园,这次去学校恰逢县办公室志愿者服务队在母校进行捐赠——给每位同学发了书包和文具盒,看得出孩子们特别兴奋。
朋友圈也有一位同事夫妇去了某村看望了她们资助的5个孩子,给他们带去六一的惊喜——有文具、图书等。
捐赠活动结束后,我去了当年我上一年级的教室,当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眼神时,我真的害怕,有一天当他们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却被城市的繁华迷了眼,甚至因为物质上的不足而自卑,我不希望,这种教育的不公平是他们所向往的城市带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更害怕他们会失望。
我希望这些淳朴的孩子们能比我少走一些弯路,在他们的世界里看到的是快乐,等他们稍稍长大去了县城的高中,内心的落差不会太大,而等他们再长大去了大城市,精神上的富有能让他们知足常乐。
而这些,仅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是绝不可能达到的,但,如果,每一个力所能及的人能适时的给那些孩子们送去图书,生活用品,甚至带他们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