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在思考传统教育的弊端,这可能是受文质老师的影响吧。当我不认识文质老师以前,当我没有看文质老师书的时候,我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只是觉得我既然身处体制内,就必须按规章制度办事,其他就不要多想了,每天兢兢业业的工作就好了。所以对于生命的思考全部扼杀在摇篮里,更多的是对生活与生存的关注吧。
今天看的一篇《小学语文,应该“中老年气质”》,也是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公开课。这篇文章说语文老师的板书越简洁越好,从我们学校语文老师公开课的板书中,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本来我不懂语文教学,我觉得这样也没有问题,简洁挺好,学生容易看懂。但是张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小学学语文没有必要用这么精确这么快过这么提炼的方式来学,他觉得这是属于中老年的气质。他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有更丰富的词汇,更个人化的词语更个体化的理解,他觉得语文应该更开放。在学习诗词的时候没有必要去纠结失言,如果过分的过度的过多的强大了,这一种东西对多元解读是一种限制,对教学也是一样,而这些东西是跟孩子的生命成长理解力是相关。张老师,认为,思维比方法重要方法比知识的准确系统重要,具体知识的丰富多样性也比理解的正确与否重要。
我们体育课的公开课以前也是用眼的方式,通过多次模课,孩子上了几遍了,然后达到我们想要的境界,其实我们体育还好,因为我们体育本身就是重复的练习比较多,就算是重复的练习也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就像我们常规课,其实大部分都是在重复,当然,这对于多样性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如何使我们的常规课能够丰富一点。当然我现在上公开课,我不喜欢一个内容上很多次,我本身也是喜欢花样喜欢多样的,所以我不会磨很多次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懒惰的一种表现吧,我喜欢一次性就搞定,或者说是按照教案的实行,当然这当中肯定会有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都没关系,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去解决问题,然后更好地运用到下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