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那么我们是人的主体,应该如何去看待他人呢?社会中的主要参与者就是人,可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人这个生命体创造并延续,不断的为后人遗留历史的痕迹。人本体都无法了解自己,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构架是多么的复杂。相处这个过程是最艰难的,相知是最漫长的。我们不可能获得他人足够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深知任何人。在这些基础上,就会产生谎言、误会、诽谤、冤枉等,所以我们看待他人时都会很主观。
社会的复杂性都会对我们产生困扰,尤其是意志薄弱的人。初期会以外观为导向,中期则被舆论所左右,后期就会因行为与事迹下定论。
面对一个人,不要试图去了解他,我们首先要以包容的心态,包括对一个人的外表,生活环境,行为举止,行事风格等。人有时会跳入自己的圈子无法自拔,他会以自己圈子为条件去看待他人,这样主观的行为往往会造成提前失望,也就是对此人再无兴趣可言,甚至反感。其实每个人都很有趣,相处是一件很有价值且值得一试的举动,如果草率了事,早早对人拒之门外会失去很多。人都是具备不确定性,如果没有交集当然可以不用去理会。包容性的看待他人也会对自己产生良性的结果,你乐观客观且平静的看待他人,这样让你与此人相处和行事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弹性空间,也就是说,对方也会包容你的过失。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问题,心理总埋怨为什么为会遇到这样的人和事。有句俗话说的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虽说有些讽刺,但是道理还事很深刻的。你的主观意识在控制你要接触什么人,遇到什么要的事。
避而远之——避,具有极其丰富的哲学道理。避并不是躲,我个人认为它的含义是预判预测,这样在祸患到来之前我们就可避免。比如我们开车都会遇到路怒的人,包括我们自己,仔细想想是不是每次出事情前都有避让的机会?如果我们没有提前预知预判,可能我们就会成为破了的鸡蛋,那么苍蝇自然会叮上来了。
人的三观决定周围的圈子,朋友同事、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都是由此而来。你接触到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无论让你心烦还是让你开心,都是在人的潜意识内决定好了的。为人处事当中,大家总会遇到一些小人、愚人、恶人、奸人或是能人、强人、善人、憨人等等,但其中最为反感的小人和憨人。
如何应付这样的人且不说,毕竟要根据现实来做。那么要反观自身,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调整心态,这是最根本的。无论主观还是客观评价。要做到事未先发而心先定,很多事都是在正反相互作用下而发展的。如果我们限制不了即将发生的事情,但至少我们可以阻止它继续发展下去。当自身处于逆境,就要顺势摆脱,得失荣辱并不重要,重新在正确的轨道出发。为人处事之道也是如此,不要纠结于小人对你的诋毁,小人喜欢抓住一个人的缺陷或者是弱点,甚至可以说是把柄,那么你要反思自己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情。当然,一定是不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