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这篇文章的讨论和转发频率挺高
的。原文链接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以下便是自己针对这篇文章的几点思考
第一,我觉得适度的知识焦虑没有什么不好。一个对
人生有所期待,对生活充满觉知和行动力的人必定会
产生出这种焦虑。因为在感知和践行的过程中相较于
知识海洋之丰富浩瀚,你总能发现自己的匮乏。于是
这种焦虑感总能催着你上路。
完全没知识焦虑感的人,都在游戏,八卦和牌局焦虑
着。毕竟知道自己不知道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境界都
提升一个档次。
第二,知识付费我的理解是,你付钱,别人给你制造
内容。至于能学到什么程度?学了以后怎么用?用了
以后于自己的学习生活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那仅仅
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任何知识付费都提供不了给
你,包教包会包有效的服务。也给不了你一个学习了
就会变成高手的承诺。
就像我付费加入的某小密圈。有人可以get到真正价值
投资的底层思维。通过老师的文章不断的把这种方法
淬炼和剥离出来。有人也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荐股栏目
来看待。反复的嚼着别人吃剩的饭菜,喝着没肉的
汤!这真的是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悟性和能力。与知
识付费这种形式没多大关系。
第三,知识,技能,甚至思维的升级是一个长期积累
和不断精进的过程。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年是不可能
轻易获得的。在为知识付费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把
它过度神化。人变“聪明”或者变“笨”并不是朝夕之间就
完成的转变。两者都在不短时间纬度中,一个实现了
复利成长,一个完成了负利损耗。
再言,如果知识,技能,思想都能被每个人如此轻易
的获得,那这个世界对于勤奋者,和花费了大把时间
与精力的终身学习者而言,未免太不公平了吧!
所以对于学习的期待,就是一个心态问题,不能急功
近利。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罢。
第四,知道分子也不应该被批判的如此体无完肤啊!
现在成熟的学科体系都如此庞博。对于时间精力都有
限的普通人,你能深入研究的了多少?你再能学,能
学得过人工智能么?你知道的再多能多过谷歌,维
基?
其实我觉得知识付费就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户。勾起
了你对知识的好奇心而已。让你了解到。啊!这个问
题还可以以这样的角度解读。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有
趣的人,书,科学!至于有没有意愿把一个知识点推
演到体系内深入研究。这个和个人意愿以及每个人终
极的学习目的有关系。
知道分子能吹能侃,能沟通啊!别人说什么你多多少
少都听说过,甚至能插上两句话。不会聊不下去!这
首先就为做事情之前的沟通交流开了一扇大门了。这
是不是也可能是另辟奇径呢?
第五,针对得到。它们提倡的是碎片化时间学习系统
知识。我学疏才浅,里面讲课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师
还轮不到我来评头论足。但是我个人的学习方法是把
里面订阅的栏目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投入不同的时
间成本,采用不同的学习工具和方法来进行的。
例如学科体系类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和香帅的
北大金融学这种类型的栏目就是要抽出专门时间来学
习,做笔记和思考的。因为这种系统学科类的,如果
以这样的方法一整年跟下来的话。对一个自己完全没
有接触过的陌生领域算是基本入门了。
方法类的,像Dr魏的家庭育儿宝典,武志红的心理学
课,就是抽空听。带孩子或者临睡前就放着听听。在
实际育儿和生活中实践和练习一下。
工具类的,好几门精品课就是听完了,做个思维导
图,总结一下人家的方法。留着能用到的时候在具体
的事情中印证和实践。
咨询类的,王熠全的全球创新260讲,樊登读书会。
开车,洗漱,洗澡,生活里面见缝插针的听。
不同方法,投入不同的时间成本,没觉得的过度疲惫。
第六,知识付费本就不是药。谁把它当做药来看待那
是自己的问题。文章里面的好多观点我很赞同。但是
里面仍然没有基本的客观,浓浓的对罗胖个人的偏见
和情绪。绝对客观人类是没法儿做到的,机器人才
行。但是作为一个公知,起码的就事论事的精神还是
要有的。罗胖又不是神,卖知识内容给你还要负责售
后,你看不看,看不看得会,看不看得到重点,看了
以后会不会用,用了以后效果好不好?文章后半部分
倒是很喜欢,有一些自己的了解,具体的建议和方
法。如果再配合一些工具的话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
都是有助益的。
以上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