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些文字纪念母校——徐高中,感恩青葱岁月的美好。
十年前,正值徐高中九十年校庆,在满校园的欢歌笑语中,我作为新生欣喜入校。此前很多次从学校门口路过,一直很感叹这所学校的僻静幽深。从隔空的铁栅栏望去,处处是巨大梧桐树冠,枝枝相缠绕,叶叶竞飘扬。即便是炎炎夏日,整个学校也是沉浸在绿意葱葱的韵律中。我喜欢这种历史沉淀下的书卷气息,特立独行,丝毫不存在比比皆是完全克隆出来的规整校舍模样。
笔直的梧桐道,秋天时分铺满了金黄的阔叶,一路探到尽头那乳白色的,颇具殿堂风格的图书馆,宏伟跨坐在一片小池拱桥边,别具情调。即使进入大学,仍然觉得高中时代的图书馆简直是楷模的存在。阳光穿透明亮的窗户照射在空旷自习室的木质长桌上,厚厚的书本叠落,蒙着一层温暖。阅览室到处摆放着各种书籍,每到阅读课都会很开心的涌到书架前,细细选读。后来在大学图书馆看书时却也时常怀念高中时候的自习室,可能是他没有靠着那座山,没有挨着那片梧桐的缘故吧。走在宽阔的梧桐道上,也会在脑海里勾勒着穿着那万年不变的黑蓝色西装校服,手捧着三五本教科书漫步的画面,兴许还能体会一把初恋那件小事。虽然现实是神出鬼没的教导主任总能寻到蛛丝马迹奋力打压的悲剧。
穿过厚重的梧桐道,隐藏在绿林深处的便是教学楼——南苑楼,读起来便诗意满满的名字和校门口另一栋“映雪楼”遥相呼应,二者隔着一条蜿蜒的朱红色长廊都能闻到飘逸的古韵味儿作为百年前的教会学校,南苑楼上高挺的钟塔绝对是学校的标志。深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金光,整栋楼都熠熠生辉。听班主任说这是校长亲自调的颜色。配着灰白色不禁打磨的大理石凹凸墙面,那份厚重感仿佛穿越了年代沧桑。上学时最喜欢趴在走廊上远眺:近观楼榭亭台,远望云龙山巅,背倚古戏马台,绿树环绕卿,白水东自横。这分明是古时书院的场景,依山傍水,青荇游鱼,我很憧憬自豪。
进入学校时才知晓学校以前遭遇过一场大火,最初的木质红楼都毁于一旦。听着老师的描述,常会在心里描绘一副场景:木纹阶梯渐渐退去朱红,鞋跟踩上去偶尔会发出“咯吱”声,已经带有裂纹的扶手摩挲出历史的底蕴。古朴亦典雅,许是婉约歌赋吟唱。很遗憾我没有机会看到当时建筑的风采,只能从照片上拼凑图画,但也很庆幸重建的校区仍然保留了当初的痕迹,没有像众多新学校的建设那样,一个个都像同样的模子打造出来的长方体楼房包围。
前段时间恰逢学校百年校庆,从同学疯转的朋友圈中看着熟悉的校园又一次张灯结彩的庆贺,不禁为曾经是其中一份子而骄傲起来。想想自从毕业之后就鲜少回去,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还是坐车从校门口路过,但是那也已经是新开辟出的校门,而非再转过一个路口我曾经走过千百次的大门。
毕业一晃七年,对于徐高中的印象其实已经开始模糊,脑海里留下的都是只言片语的画面。
游鱼潜水,石桥曲径,我曾停留赏过花卉;
曲折长廊,木刻石雕,我曾流连阅过变迁;
纵深门庭,规矩教室,我曾辗转聆听教诲。
总是失去才想起怀念,总是错过才懂得珍惜,时间越久,越发开始回忆起当时的学校样貌。大概这就是称之为“母校”的原因——近时抱怨,去时惦念。是时候应该回去看看母校了,因为不知何时她就和记忆里不一样了。
如若可以,我愿意再和徐高相约下一个十年,下一个百年,感受时间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