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信息化时代了,还需要写卡片吗?

目前与网友在热烈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作为一种成功的方法,卡片笔记写作法仍然没有过时,相反还非常值得学习实践。

一、卡片笔记写作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卡片运用了模块化思维。每一张卡片就是最小的经过压缩的内容模块,能够节省大脑的工作负荷。

卡片运用了限制思维。因为卡片面积小,思维要聚焦,观点要精炼,内容要纯粹单一,以便归类归纳。

卡片本身会自然进化。对一个相似的观点,我们常常会反复写出几张不同表述的卡片,在这几张类似的卡片之间比较、区别,与别的卡片之间联想、印证,就会完成同一思想的精确化和自然进化。

卡片承载着能迁移的技能。我们对卡片进行高层次的抽象和联接,本身就产生了知识的迁移。

二、卡片就是反“高大上”的学术研究工具。

大众的心理假设是一个人必须拥有巨量的专业知识,才能开始写这方面的专业文章,而这不符合互联网“最小产品、无限共创迭代”的思维。我们只要积累了一定量的卡片(我个人经验只要30~50张卡片),就可以尝试输出写文章,把文章作为新一轮接受反馈的载体。

Github创始人说过,技术人员要学会写软件自述文件,让大家有一个可供讨论的实体,有一个可以迭代的初步方案。作为学术研究,固然需要巨大知识量的累积,但这不能排除使用某种方法,能让你明显的感受到,你是如何在曲折中不断深化认识并接近目标。一般人的潜意识里认为学术研究是“高大上”的工作,而卡片笔记写作法,我认为真的是反“高大上”的斗士。

三、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突出特点是知识与思想同步积累。

卡片不是简单地积累知识,作知识的仓库,否则是对这个方法的误解;把卡片仅仅当成知识的索引,也是大大的误解。有人说,只要自己在头脑中对相关的知识有一个印象来做索引就可以了,因为找到原书翻一翻比记笔记更有效,但果真如此吗?记笔记真的是低效,甚至是浪费时间吗?

我认为并非如此,当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想到了前人的某一个观点,会让大脑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想清了”“想明白了”,但其实就在“想到了”和“想清了”之间的模糊地带,常常隐藏着你需要关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意

写卡片笔记的过程不完全、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思想内容创作,哪怕只是一句话的“轻创作”。这些往往是没有用过这种方法的人不能体会到的,或者他们在写这种笔记时,不觉得这是“卡片”的形式,只不过是“纸条”或者是一条电子笔记,而忽视了他们与卡片笔记的本质是一样的。

四、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精髓就是将思维外化、物化。

有人说,知识在头脑中的联接、碰撞、涌现才是最快速和广泛的,一分钟可能就会闪过好多念头,但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涌现的念头捕捉在纸面上、在屏幕上,逐一推敲联想,比让他们仅仅在脑海里闪现,是否会收获更多、更优质的创意?

有人认为,知识终归是在自己的头脑里连接起来的,而卢曼的做法相反,他是尽量通过卡片盒将知识的联接外化、物化、精确化,以减轻大脑的负荷,避免过分陷入于模块内的内容当中,稍稍超拔出来,更加关注模块与模块之间关系的研究,以获得更多的创意和洞见,所以这些记载了压缩内容的笔记对思考是很有帮助的。

有人认为创作是头脑的魔法。但是魔法师的魔法大多是用内含机关的道具实现的,我们不要过分神秘化,而卡片就是这种道具,让“思维”这个抽象而神秘的词语具象化、实体化。尽管思维有各种复杂的表述和各种各样的理论,但那些都是“左手指月”,只有用卡片才让我们实现了具体所指。所谓“思维”就是“描述两张卡片之间的关系”。

所以尽管人类已经大踏步进入了信息社会,我还是认为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一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好方法,既可以推动“高大上”的学术研究,又可以辅助普罗大众写出接地气、很实用的文章。卡片笔记写作法是富矿,值得你深挖。

- End-

我自己经验的声明:我曾经也是电子笔记的重度爱好者,在印象笔记里的笔记包括操作日志就有近2万条,近几年我使用卡片辅助写作,手写的纸质卡片就有几千张。我当时不知道这种卡片叫闪念卡片,《卡片笔记写作法》还是上周才在微信读书里反复听,之前只是看了简介,知道和我自己的方法本质原理差不多的,只不过在系统地学术研究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