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闪亮的日子》创作手记
1.
我们尽可能站在别人角度想问题了,依旧不能让自己感到满意。
很多单亲妈妈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离婚,对于孩子父亲的怨恨是根深蒂固的,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一个人的爱可能能够成全一段婚姻,有一个共同的孩子,但是首先要明确的是,婚姻牢固程度同孩子并没有太大关系,而孩子出生后怎样成长,也并不是属于某个人的权利。
社会文明进步,人们也多了思考,关于以上道理,很多人都比我懂太多。所以在这部剧中,我只表现离婚后各人的生活,并不去追究离婚前的是是非非。
生活就是这样,不管你乐不乐意,总是在往前走。
2.
成年之前,孩子对于自己是谁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我们也善于对孩子进行归属: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对自己进行归属:爸爸妈妈的孩子。
但是,当他们发觉自己并不是父母生活中的全部,父母却口口声声说他是自己最爱的人最重要的人,孩子会,对!孩子会反感。
拿爱裹挟他们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却让他们感到不安及种种动荡的情绪——父母们肯定慌了。
很少有父母自动反省自己,自己是真的爱孩子,还是因为有了这个孩子不得不爱?用普罗大众的爱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去爱孩子,是件多么累的事情啊。
当然,我知道,很多人是不爱孩子这种生物的。
孩子大多是爱父母的,起码一开始肯定是有依恋的,孩子在不爱自己的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远远大于社会给与他们的伤害。
单方面的爱,得不到回应,就会变成爱不到,最后就是埋怨不被爱、爱不到。
3.
有一个狭隘的心是很招自己烦的事儿。
我们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并不是事实的全部,仅仅是一部分。即便我们眼看着别人生活,也是不能够了解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我们无法感受任何一个人的切身感受,不管是不是认同。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是非对错好坏黑白,由此产生情绪也是没有太多必要。
一切都在变化,而不能只是由着时间变化自己简单跟随,那叫变老。
4.
开始想着部分票房捐赠给某机构或者需要帮助的个人。后来发现,成天想着捐助别人的我,应该认真操心我的票房才是正途。
也有过赠票的念头,后来一琢磨,不是这么回事儿。
就算把所有票房都赠出去,人家不认同你依旧不认同你。
这事儿,不能这么办。
努力做好票房,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因为他们比我更需要来自陌生的鼓励。
5.
把想说的话都写在剧本里,可能是我唯一能为自己做解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