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风东土]里的一个章节有特别的感动到我。是一篇字数寥寥无几却深得我心的,讨论有关人的教育。如同任何一个其他经历过漫长的劫难与战争的国家一样,南非人民在面对转型期的重要时刻,选择了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而正是这个决定,把南非带向了光明与爱的彼岸。熊先生提到,中国最缺的不是公民教育,而是人的教育。关于这一点,作为一名经历了九年基本义务教育的85后来说,真是不能再深刻了。
什么是人的教育?他提到,这其中包括生命的意义,自我价值,爱与同情,信仰,当然也包括如何在宽恕他人的基础上保全自己。读到这的时候,我想到了关于自己的一个故事。
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把孩子们按年龄大小分成了不同的班。我因为瘦弱矮小,自然被安排到了小班。中午午休后,所有的孩子都会被带到一个大的游戏教室。里面有大概几张小桌子,上面会放各种玩具。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玩的。我记得那个时候我非常喜欢玩一种叫做“画片”的东西,每一个有汽水瓶盖那么大,四五种不同颜色的六角形,廉价塑料做的玩具。我还特别喜欢把他们从盒子里倒出来时哗啦啦的响声。用它可以搭出漂亮的房子,小汽车还有各种好玩的物件。虽然只有大概半小时的游戏时间,那却是我最最开心的时刻。
那个时候,有另一个胖胖的女孩,也特别喜欢这个玩具。她总是会趁老师不注意,就强行的从我手中硬生生的拿走一半的画片。甚至有时候会刻意破坏我好不容易搭起来的小房子。我回忆当时,觉得自己并没有生气和委屈,不过会非常非常的无助和不解。因为我看到她拿走了东西,却不知道怎么用他们,反过来会赌气的盯着我看。渐渐的我也发现,她并有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躲在角落里一个人。我至今也回忆不起她的名字来,她的面孔也有些模糊。
读到有关教育的意义,我的心头紧了一下,然后又释然了很多。
社会也好,学校也好,父母也好,都是可以最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的。但还有一个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把自己的身体想象成一个容器,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选择放进去什么,又拿出来些什么来保持它的平衡。而无论好的坏的,最终做出选择的那个人,都是我们自己。而所谓的人的教育,我认为也只有是自己给自己的,也只能是自己给自己的。
生命的意义,爱与同情,信仰和自我价值,这些定义都是在有了人之后,产生了文明之后才得以被创造的。而真正能被体会到的感受,却早就生长在我们的意识里了啊。
如果能够让我再回到当时的游戏桌前,我应该不会再感到无助与不解。我了解到,人与人的不同,她或许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她的情感。可能我会主动与她分享玩具,把做好的小房子给她看,也可能她并不领情又一次弄坏它。但我能体会到了自己的情感变化,是种出于本能,直接而又不求回应的情感。
进入社会后,渐渐发觉那种体察对方情绪的触角变得敏感,但是随之对其有所反应的功能却退步了。或者说,即便分辨出对方的意图,却也懒得再做出积极的回应。一半是因为厌烦了人际关系中过多的边角,一半也是不再把这种被动交流作为主要载体了吧。而有趣的是,这就是人的教育的副作用,好的副作用。
这或许,也叫自我救赎吧。
2.
开篇放了一张自己画的奥比萨克斯的插画。因为读到了他说的一句话:
但若民主能在南非落地生根,那么代表纯洁和殉道的玫瑰和百合花将从我的断臂上开出。[断臂上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