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的味觉宝藏:寻访云贵高原的“非遗”美食——但家香酥鸭
在云贵高原的莽莽群山间,贵阳民生路的烟火升腾处,飘荡着一股摄人心魄的椒麻浓香。一只只金黄的鸭子从沸腾的油锅中跃起,在漏勺间上下翻飞,滚烫的鸭肉与数十种秘制香料激烈碰撞,激荡出**“香酥鸭”**三个字背后跨越百年的味觉传奇。这份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深山至味,如今已从街头摊档蝶变为贵州非遗美食的金字招牌,更成为游客口中必带的**“贵阳礼物”**。
一、百年匠心:从深山油锅到非遗殿堂
- **古法技艺的百年淬炼**:但家香酥鸭的制作工艺被概括为“**三腌三卤三炸**”,12道传统工序耗时36小时方成。第五代传承人但顶全透露,成败关键在于油温掌控——“在油锅里上下抖动鸭块的间隔时间都很有讲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鸭皮酥脆如金箔,骨肉透香不腻喉**”的至高境界。
- **舌尖上的非遗蜕变**:从清宣统年间六广门的“油炸卤鸭”摊,到1987年民生路正式亮出“但家香酥鸭”招牌,再到2019年跻身**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荣膺“贵州老字号”,这只鸭子的升华之路,正是传统美食淬炼为文化符号的生动写照。
二、产业活水:一只鸭撬动的山乡巨变
当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碰撞,迸发出改变乡土的力量。但家香酥鸭在长顺县建立起完整产业链,书写了“**一只鸭富一方人**”的佳话:
- **企业+农户的共赢密码**:在长顺县白云山镇,但家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13个养鸭大棚,年提供鸭苗5万只,直接带动**650户农户**(含精准扶贫户)发展肉鸭养殖,人均增收超3000元。
- **金融活水浇灌非遗新生**:面对日均加工1.3万只鸭的产能需求,农行贵阳分行量身定制4000万元信贷方案,支持其新建产业园;邮储银行黔南州分行注入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金融“活水”让老字号突破资金瓶颈,年产值冲向**3亿元大关**。
三、味觉革命:从佐餐配角到休闲“独角兽”
在但顶全的记忆中,香酥鸭最初只是餐桌上的一道普通佐餐。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87年——父亲但忠仁将“但记”(因谐音“淡季”不吉)更名为“但家香酥鸭”,并在调味上大胆革新:**在传统花椒粉、盐的基础上融入二十余种精选香料**,反复调试终成秘方。
更关键的变革在于产品定位的颠覆:
- **从餐桌到口袋的华丽转身**:通过将整鸭拆解为鸭脖、鸭翅、鸭舌等小份休闲零食,并精准拿捏“**外表50%酥脆+内里50%肉感**”的黄金比例,使香酥鸭从家常菜蜕变为广受欢迎的“**零食界独角兽**”。
- **舌尖上的地域征服**:为打破地域口味壁垒,但家研发出孜然、麻辣、海苔等新味型,并依据不同城市偏好调整麻度。从贵阳50家直营店、全省200余家加盟店,到进军天津、昆明(现8家直营店),这只香酥鸭正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包容策略,让高原风味香飘全国。
四、文化密码:麻香背后的精神图腾
对贵阳人而言,但家香酥鸭早已超越食物本身——
- **市井烟火中的乡愁符号**:每天下午,小十字总店排起的长队,新鲜出锅的鸭子散发的椒麻浓香,构成了贵阳街头最具生命力的市井画卷。游客们拎着印有“贵阳礼物”的礼盒,将这份“**酥麻到骨子里**”的体验分享给亲友。
- **非遗年俗里的味觉记忆**:在2024年贵阳“非遗过大年”活动中,但家香酥鸭与苗医药、蜡染刺绣等非遗项目同台亮相。当剪纸窗花映衬着金黄的鸭块,这份“**骨酥肉嫩、椒香透髓**”的滋味,便成为贵州人新春记忆中最鲜活的文化注脚。
**油锅翻腾间**,一只鸭在漏勺中抖落滚烫的油星,金黄的表面瞬间裹满深褐色的花椒颗粒。
从养鸭少年的创业艰辛,到五代人的技艺坚守;从深山农户的脱贫希望,到游客行李箱里的“贵阳礼物”——但家香酥鸭的传奇仍在续写。当新一代传承人但顶全在昆明店调试海苔味调料时,远在长顺的养殖基地里,又一群樱桃谷鸭正啄食着谷物茁壮成长,等待踏上那趟通往油锅与食客舌尖的“非遗之旅”。
这只深山飞出的金鸭,终以非遗之魂,酥香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