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的学习
学习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输出的过程。
学习最终的话是一种记忆。
学的东西最终都要转化为一种知识存储到你的大脑,最后当你在运用的时候可以准确的回忆提取出来。
学习这两个字包括了学和习。学就是从不会到会这个过程。它永远是一种将生疏的、陌生的转化为自己的、熟悉的,能够运用和掌握的过程。学完之后,是习,修习。你需要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入的钻研,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永远是和外物进行交互,人与自己的交互是属于脑海中知识存储和处理的一部分。
但是世界上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知识永远是在更新的,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对自己来说是非常晦涩的书,我认为,这并不是人自己的问题,而是书的问题。因为学习是一个针对你的问题,你自己的学习是针对于你而言的,所以你学完这本书之后发现自己知识没有增长多少,那就说明这本书就你而言无用。外物相对于人自身而言,它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人最终通过学习是要达到一种将外物外化为心(输入),内化为行(输出)的一个过程。把外在的化为自己的最后一定是给自己去使用,所以我们要"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达到这种境界的话才能说是学习,学习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他并不一定是像人去吃饭一样,可以很仓促的就把它吃完,它是一个需要进食并进行消化的过程,一定要把它真正的完全的焊在自己的脑子里。在脑海中光有这些知识还不够,最后还要达到自己能够输出的界限,这才叫学习。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学习就是增强输入,把握输出,最后去巩固脑海中存储并提取知识的能力的过程。
学习不单纯是麻木自己的事情,更是一种人类在物质上满足社会更替的需求的行为,但它最终能够在精神世界上去满足人,最后还能反馈于物质世界。
我认为的学习效率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比如在我们去背诵四六级单词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关于一些单词我们是背了就遗忘,遗忘了就需要再去背,但在当时我们确实把这些单词记得非常牢固。一到考试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出现“单词认识我们,我们却不认识单词”的尴尬情形,最后,我们可能会想起这个单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个反应却不是立刻的,而是有一定延迟的,甚至是只留下一丝印象。这就说明我们人类在大多数学习上都是浅度的。根据科学分析,深度的学习,就中国人背诵99乘法表而言,这种深度的学习是建立在我们通过不断的使用、不断的使用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学习也是一个重复的过程。
但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去减少重复的过程,去开拓更为高效的学习。我们之前已经谈过学习是需要有输入,并最后是要用于输出的。为什么输出可以强化学习的效果呢?因为输出会去强迫我们的大脑去提取存储的知识。提取的越多,我们去大脑去提取这部分相应的知识的时候就会越迅速,我们在这部分知识上的熟练度也会增加,这也和“古代逛青楼,一回生,二回熟一样啊”。但是人类的天性是懒惰的,一旦经历了相当的长的时间的话,大多数人就会感到“疲倦”或“厌倦”,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学习去找到自己的方法。我们要激励我们的大脑去学习,要激励我们的身心去学习,这不仅需要有一具强健的身体,需要有细致的心灵,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身体不行,学习自然不行;身体行,学习却不一定行。另外我发现,我们人类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用经验去积累的。比如:在使用数学上,高等数学上很多公式之间的结构以及这种解题思路,很多都是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做题去积累相应的经验,这部分经验在解题的时候会给我们很大的鼓舞,更多时候都会给我们一种灵感,这种东西呢也是通过学习学到的。做题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强度比较大的学习,我们在不断的进行输入和输出,也在时时调用并更新我们自己的知识库。
大脑的记忆确实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我们对很多知识的感悟以及理解很可能转瞬即逝,但是这却并不会影响我们之后的学习,它会给我们留下“伏笔”,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谓的灵感吧。所以我认为,灵感也是可以培训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