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投资家村上世彰,被称为日本的巴菲特,他投资很多股票都能获得很大的回报,据他回忆说,是因为他每次买股票之前会先算一个期待值,就是依据这个期待值来决定对股票投资与否。
村上口中的期待值,就是赚钱率,那赚钱率是如何计算的?
他在自己恶著作中给出了解释:
比如购买100元的股票,将来涨到300元或者降到 50元的可能性会有多少。对此,要想方设法努力预估,算出期待值。如果预估 100元翻三倍变成300元的可能性是10%,缩减一半变成50元的可能性是90%,那么 这时候的期待值就是3×10%+0.5×90%=0.75。
村上认为:
期待值的基数是1,这就像是买入100元的股票,到后来原封不动还是100元。当100元的股价保持不变的可能性是100%的时候,那么期待值就是1×100%+0×0%=1。以此为基数,大于1就意味着期待值高,小于1则意味着期待值低。期待值越高,赚钱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如果买入100元的股票翻十倍变成1000元的可能性是10%,缩减一半变成50元的可能性是90%,那么期待值就是10×10%+0.5×90%=1.45,大幅超过1,赚钱的可能性就很高。
他把期待值作为一种需要预估的数字,这样我们买股票的时候就有了一种数字作为参考,而不是凭感觉。期待值会翻几倍,它用百分比来表示“可能性”的时候是多少,要必须换算成数字推断清楚。
这种计算的使用前提是,在你决定了投资对象的时候,以股票为例,这100元是它现在的价格,他未来会翻多少倍或损失多少倍,以及未来翻多少倍的概率和损失多少倍的概率,这些指标是需要你去对这个股票所在的行业及所属公司的业界总体规模及部分企业的业绩及其发展变化,资产情况、借贷金额、员工数量等数据现有调查研究拿到这些资料,这样,便可以通过数字宏观了解某个国家在世界的位置及其发展状况,企业业绩等所有数据,从而依据这些数据推导出期待值。
每个人算出的期待值都不一样,因为这里面有自己对所取得的材料的的经验判断和个人研究得出增或减的倍数及概率,然后有这几个数据计算出期待值,所以有差异。
村上之所以用这种期待值来选股票,就是要用数字来衡量事物,用数字来思考,这样就避免了人的认知偏差和感觉误差带来的失误,一切都数字化来说明,这就是查理芒格推崇的用多学科思维模型解决问题。
投资中,回报率越大,风险越高,可能血本无归,也可能带来巨大收获。
那他算出的这个期待值是多少时,村上认为:
当期待值是20×10%+0×90%=2时,1万元变成20万元的可能性只有10%,变成0元的概率则为90%,这时候打水漂的可能性就很大,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不会去投资。但是,我却要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呢?因为期待值?大于1,所以我会考虑出手。我所关注的重点,是1万元变成20万元的概率能否从10%有所上升。
投了之后,他一般会动用一切资源和能力去帮助所投资的企业,不管效果如何,这样做可以提高期望值。
对于期望值,村上也很擅长“壁虎断尾求生”,在发现股市下跌时,只要心里是犹豫的状态,“要不要继续持有还是全卖掉?”,只要心里是这种状态,他都果断割肉,及时止损,保全老本,使损失最小。一般在股市下跌的这种情况犹豫的投资者,最后都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都不擅长割肉,最后都血本无归。
投资要增值,要善于利用村上的这种期待值来钱生钱,一切用数字衡量,拒绝从众、盲从和感觉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