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说:“今后高考主要考语文,上级决定英文可以考两次,有的省可以考多次;上级还决定,数学不分文理科,全国一张试卷,数学降低难度,减少区分度,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语文的区分度在作文。今后高考的语文命题要增加难度,增加题量,增加卷面的汉字,增加古诗词,增加课外阅读,要难了!”
看到这个视频,我个人还是比较平静,传承古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初心,也是痛心,有生之年,古文化若成非遗,当属天命。如今,实用主义至上的氛围渲染下,学习、传颂、创作、宣讲、说教、谈论古文化的人成了“极端另类”,轻者冠以“舞文弄墨”,重者“口诛笔伐”。长久以来,常被反驳一问居多为“古文化可以干啥”?对于此,我也是思虑良久,近日偶有一梦,大悟——“古为今用,上兼下容”。此处上下,既有职位、辈分的上下,也有古今、左右、大概、高低之意,兼容可理解为“并包,善恶不能”。
曾经,也是现在,经常看到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和一个人聊天,觉得特别舒服,那并不意味着他是你的知己。很可能他只是在向下兼容你,因为他的情商和知识含量,都远远超过你。所以你抛出的梗他都能够接住,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能说到你的心坎里。但很扎心的是,只是因为他很优秀,而不是因为你们很合拍。如果你遇到一个你认为和你是天作之合的人,那么千万要小心,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毕竟,和他聊得来的人,你可能是之一,但不是唯一”。
之所以提到这段话,是想表达一个想法“清醒来自腹内千年古文化”,诸如此类透人心脾的“至理名言”,可能只不过是古往今来千年间某位智者茶余饭后的闲谈,如《鬼谷子·权篇》有言“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大意为“与智慧者交谈,要依靠广博的知识;与笨拙者交谈,要依靠善于巧辩;与善辩者交谈,要依靠简明扼要;与地位显赫者交谈,要依靠气势;与富人交谈,要依靠高雅”。所谓,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事情的成败得失,很多时候取决于:说话之人能否在适当的场合说出适当的话。
如果有幸读过《鬼谷子》,并具有深入思考能力,且能够理解其内涵,再看到《人性的弱点》诸如此类畅销书中的“透心金句”,还会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性冲动吗?还会出现被“信众”奉为“良言”,如“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合于性格,敬于才华,久于善良,终于人品”,而“顶礼膜拜”这等怪象吗?那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天地间,为人处事,难道不应如此么”。这里,通过这段话引申出一些思考,表达一个观点:不是别人太“博学”,是我们太“物质”。
学习古文化,既可以使自己“绝对清醒”,也会“格外孤独”。之前看过一部名为《天道》的电视剧,本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心态,为其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天道这个词怎么理解?主人公丁元英说:“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丁元英作为“倒行逆施”的“鬼才”,依然逃不过强弱文化属性的宿命。他不走寻常路,赚钱时赚的比抢钱还快,穷困时比乞丐更穷。他深谙社会文化属性,却不理解世界的规则,仿佛一切对他而言只是一串符号,一串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符号,他自己想做什么,与这个世界无关,世界如何运转,也与他无关。他不屑于和这个世界解释,不屑于跟误会他的人解释,他站在那里,全部都是格格不入。生活总是这样,容不得与自己不同的存在,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好坏判断这个世界的善恶的时候,他遵从着“真正的善恶不是我们说出来的,而是事物本身的意义”。他研究文化属性,坚信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他对爱情、亲情,理性大于感性,在他心里,道大于情。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这或许就是丁元英。
什么是文化属性?文化属性,就是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的习惯的定性(基本的文化素质表现)。这是一种思想程序,不以意志为转移;可以形象地说:“你的衣、食、住、行、言,处处都在从侧面折射出你的基本层次”。文化属性,通俗的说法就是:通过你的行为表现,一眼就能看透你骨子里的东西,你不需要刻意的去掩饰什么,因为这毫无意义!文化属性对个人来讲,是透视一个人的受教育情况及生存环境情况的理想工具。而文化属性的自我觉醒、觉悟,还需要从数千年的古文化中寻找。
我坚信,不久的将来,古文化必将重燃昔日烟火,你我已在局中!
镜中尘
辛丑年七月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