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之袁崇焕

读《明朝那些事儿》,袁崇焕,明末名将,这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人,争议到现在,依然还有人在争议。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叛徒,一生起伏不定,命运多舛。

坚持是他最大的特点,二十三岁中举人,后考进士,不中;再考,不中;还考,还不中,继续考,考到三十五岁,四次落榜。不过最后还是考中了,万历四十七年,考中三甲第四十名。如此说来,袁崇焕并不能算是天赋异禀的人,但他善于坚持。正所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用在袁崇焕身上也不为过。

其实这个名次放在当时的明代,并不突出,但也算是一个突破,好歹中了进士,也不枉几十年挑灯苦读。

所以等待他的第一个职务就是福建邵武知县,一个山区的小县城的知县,要想干出一番丰功伟绩很难,但难得的是袁崇焕干得很起劲儿,很积极。就这样干了三年,三年任职期满,回京述职,按他三年的业绩来说,可能会回福建,官升一级。

命运的一个很大转折点是,他被人破格提拨为京官,还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袁崇焕上任后去了一趟山海关,考察完后说了一句:“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在当时情况很不乐观的情况,他能说出此番话,正是朝廷想找背黑锅的人之时。因为当时,闯辽东无异于闯刑场,所以袁崇焕放话后,很快又官升五品,任山东抚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

袁崇焕来到辽东后,当时情况很不乐观,孙承宗走了,高第跑了,当大家都要开始撤退时,袁崇焕说:“独卧孤城,以当虏耳”。这话没说多久,努尔哈赤带着全部家当来了,全部兵力加上老弱病残,差不多十万左右,并很快他就来到了宁远城。

而袁崇焕正据守在此,不过当时的他,对努尔哈赤来说,还是个无名小卒,连孙承宗都走了,估计此人也不足为虑。可没想到就是这个他不值一提的小人物,却让他吃了大苦头。

袁崇焕的守城秘诀就是死守,守到天荒地老,死不出城,看你怎么打吧?我就是不出,死也死在城里。

当然守也得有守的资本。首先是城墙,是否牢固,设计有没有漏洞。说到这,当时的宁远城城墙设计,非常有特点,它呈一个“山”字形,就是敌人从两个入口进来后,会受到明军侧翼和背后的进攻,就像是一个包围圈,只留一个入口,把你重重围在里面。而且这相当于把敌人分流成两部分,分散了兵力。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设计的这个造型。这在当时真是帮了大忙。

其次还要看武器,这也是看家本领。说到武Q,当时明军所持的那可是外国进口的武Q,红夷大炮,文中是这样描述这个大家伙的,“宁远城头的红夷大炮,以可怕的巨响,喷射着灿烂的火焰,把无数的后金军、他们破碎的车,以及无数张牛皮,都送上了天空,然后是地府。”

史书中记载,“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城墙下那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想想当时的场景,就觉得毛骨悚然。读到这儿,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进去了,对于外来入侵者,人的内心很容易就有一种坚决抵御的、雄心壮志的情怀涌上来。

不过也不是没有纰漏,就算如此,金军也是一批批不要命地往前冲,冲到城墙底下,那是大炮射程范围外的一个死角,不能用大炮,用火枪和弓箭吧,结果因为金军身上的牛皮,竟然无济于事。

就这样,金军开始凿城墙,还凿开了洞,这要是继续凿下去,可是要坍塌。怎么办?情况火急,这时,有人想出了一个绝招,用火攻,火攻的办法也不是普通的办法,大致步骤如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先找来一张棉被,铺上稻草,并在里面裹上火药,拿火点燃后,扔到城下。于是,壮观的一幕出现了。蘸满了火药的棉被开始剧烈烯烧,开始四处飘散,飘到哪里,就燃到哪里,只要沾上,就会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滚,也毫无作用。“

真是太可怕了,这是谁想出来的招?真是不得不佩服这些人的智慧。这种临危之际被发明创造的武器,后来被称为“万人敌”,还被载入史册。

看看金军的反应吧。当时是冰天雪地的,除了大炮的轰鸣声,城墙下,就是一道火海,轰死,烧死,射死,砸死的,可谓惨烈。

再就是作战技巧。不仅这些,还有清除,清除一切对敌人有利的外部条件,比如城外的一切房屋、草料,将所有居民转入城内,另外就是清除城内一切有嫌疑的奸细。

最后,就是断掉所有人后退或逃跑的希望。烦逃跑的士兵或将领,格杀勿论,这个是提前布局好的。这招挺狠的,断绝了你其他求生的希望,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死守。守得住,就可生,守不住,就得死。所谓背水一战,所谓孤掷一执,这就是决心。守城最强的武器也是决心和信念: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即使同归于尽,也不后退。这就是当时袁崇焕守城的决心。

这种情况,大概努尔哈赤是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不过想想他征战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如今却败在无名小卒的手里,是得有多愤慨和不甘啊。

当晚他准备夜攻的,不过又临时改变了主意,他撤退了,准备第二天誓死也要把这小破城给攻下来。如果当晚他选择继续奋战,也许就攻下了,因为袁崇焕他们已经是尽全力,劲儿也使得差不多了。但第二天,事情总是突如其来,明军袁崇焕这边的炮火继续轰鸣,结果,不知是哪一神炮,竟然轰到了敌军一个重要人物身上。反正没两天,这伙人就撤走了。估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人物,有可能就是努尔哈赤,反正没几个月之后,他就翘辫子了。

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人是袁崇焕,所以他赢了。

经历了这场血雨腥风,袁崇焕把一座孤城给守住了,而且还打跑了努尔哈赤,真是当之不愧的勇士,为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英雄,捷报传来,北京城一片欢呼声,全国欢腾。

表扬,嘉奖,提拔,自是免不了的。

在随后的宁锦大战中,袁崇焕也是其中的参与者,最后大战再次再捷,刚上位的皇太极也被打跑了。不过这次战役后,就开始有人弹劾他,说他不援助锦州,做战不积极等等。

袁崇焕一气之下,向朝廷提了辞职。辞职的另一个理由,也是气不过,打完胜仗,按理说该论功行赏,当时朝廷给袁崇焕的赏赐是:官升一级,赏银三十两。看到这个,是不是感觉很搞笑?不仅如此,还让人气愤,这区区三十两,拿人开涮了吧。不过他辞职的原因,还不仅仅如此。总之当时朝政复杂,再干下去,也会有一堆麻烦事等着他。这之后,他下台,几十年努力,被打成原形,成了平民。

崇祯上位后,为抵御皇太极的进攻,重新启用了袁崇焕,从平民到督师,这泼天的权利和荣誉,这时的袁崇焕许是被这权势冲昏了头脑,杀了坚守岛上八年的毛文龙,且毛文龙并没干滔天大罪,没有到必杀的地步,然而袁崇焕还是杀了他,而且还是未经皇帝大人的批准,这就坏大规矩了,因为在明朝处Jue犯人,处S是要经过皇帝的亲笔批审。

对于袁崇焕后面的行为,说实话,非常不理解,不仅是我不理解,觉得他没脑子,当时的人们,特别是遭受皇太极军队烧Sha抢duo的人来说,都恨他恨得咬牙切齿了。很多人以为他投敌了。

这下,吹牛吹大法了,话说得太满,给崇祯的希望太大,失望也更大。因为崇祯第一次召见他时,袁督师上来就夸下海口,5年平辽......崇祯自然大喜,要什么给什么,即便杀了毛文龙,虽然心里很不满意,也没表现出来,相反,还夸奖了一番。暂且忍耐吧。这就是大政ZHI家的手段。先捧着,再杀掉。

说好的抵御外敌呢,皇太极都快打到北京城了,他在人家屁股后面追,就是不打,这算怎么回事?外人不解,朝廷那帮官员就开始各种猜疑了。他这一系列的操作,也不得不让人怀疑,他到底安的什么心。

了解他的人估计是他的老师孙承宗,还是坚守以前的战略方针:主守,后战。然而,这不是宁远城,这是北京城,北京城里,你连人都进不去,还不许你驻扎在北京城下,但他还是擅自驻扎下来了。一系列的行为,让人很容易误会,他是叛变投敌了。

虽如此,也不能一概否定他的军事才能,在北京城下,他打了几场胜战的。最后,皇太极还是被打走了。但袁崇焕却是落人口实了——叛徒。皇帝大人也对他心生不满,鉴于前后种种表现,后来直接将其打入大牢。

说到袁崇焕的结局,算是很悲惨的,凌迟。临刑前,他念到:“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

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力,却没有战略眼光。

唉!一声叹息......

即便过去几百年后,看到这个结果的芸芸众生中的我,也为之感到痛惜。曾经的英雄,临死前被处以极刑,背负冤屈而死,人生已然落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明朝那些事这套书持续多年在排行榜前列总共九本205万字的历史小说,此书用独特的角度和写作手法,把读者带回到300年...
    飞行泰山阅读 298评论 1 4
  • 第325章 宁远,决战(1) “当年皇考太祖(努尔哈赤)攻击宁远,没有攻克,今天我打锦州,又没攻克,现在敌人在外布...
    和州居士阅读 410评论 0 1
  • 摘抄为个人摘抄,“【】”该括号内为个人感想。有错别字可以评论提醒,感谢! 明朝那些事儿【壹】 1. 读书的能力和处...
    温班长阅读 3,004评论 0 3
  • 第323章 皇太极(1) 第324章 皇太极(2)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这意味...
    和州居士阅读 401评论 0 2
  • 明朝有三大骑兵军团,分别是关宁铁骑、秦兵和天雄师。关宁铁骑为首,其整体素质最强,骑驰骋疆场几十年,为明朝出了不少力...
    陆兮阅读 1,818评论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