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常常遇到以下场景: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教育学生苦口婆心,学生敷衍老师转身就变;教师备课辛辛苦苦,学生成绩不增反减;教师“将心向明月”,奈何学生“明月照沟渠”!
为什么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教师们缺少教育的智慧。那么如何提升教育的智慧呢?读书、写作、反思,实践,再加上童心、爱心、责任心。
我也在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反思,不停地实践,童心、爱心、责任心更不用说。我发现提升教育智慧的最大障碍是“写作”。我也知道读书和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双翼,读书和写作要并列前行,我还是偏重于读书,忽略了写作。
上周聆听刘祥老师的讲座《用文字码出生命的高度》,才知道对于我这样缺乏教育写作经验的人,走入了教育写作的误区。总觉得教育写作很难、很神圣、很神秘。当需要写作一篇教育文章时,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自身教育教学生活中的那些经验或教训,而是道听途说的某些教育理论,某些读起来永远正确、却又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说教。于是乎,写作的第步是求助网络搜索引擎,找寻一大堆的名词概念和名家言论,用来“提升”文章的“理论高度”,然后东拼西凑一些教育素材,“嫁接”成一篇看似理论联糸实际的“论文”。
听到这里,我无言以对。这分明就是在说我嘛!刘老师怎么那么了解我呢?我就是这么干的,东拼西凑的文章,看似有理有据,实则稀里糊涂,经不起琢磨和推敲。
真正的教育写作者,一定是本看“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意识,以自身的专业实践专业反思、专北阅读为依托,始终致力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始终看力于探究解决闷题的具体方法与路径。由此而诞生的教育文章,关注的是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是具体可行的方法。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有理论高度,却每一篇都瞞准了课程、课堂与师生,每一篇都关注着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
“我手写我心”,我们教孩子写作文也是这么说的啊,怎么到我们自己写作的时候就感到如此困难呢?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内心的恐惧,缺乏勇气,不想承认自己低劣的写作水平罢了。
那么对于没有写作经验的我,该如何走过写作的误区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呢?
刘老师说,不要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当我们试图写作一篇论文时,首先就所写主题进行相对全面的了解,还要了解自身的学科建设已有的成就、存在的问题。有了这些认知经验,我们才能胸有丘壑,才能在写作中高屋建瓴,写出对他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
刘老师说,要极力避开视野逼仄,观点陈旧的雷区。有一些教育写作者,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人长时间过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封闭式生话。外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历了若干次的风云变幻,他们却还守着老黄历,以某些昙花一现的主张为着力点,撰写一些“出土文物”级的教学论文。
刘老师说,忌讳认知错位,内容失当。名师的课堂常常就是课改的风向标,学习名师在课堂上的起承转合技能,让自己的课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科教学规律,真正体现出足够的教育理性和教学机智。
刘老师说,论文不要叙议错杂,缺乏条理。写作教育叙事或教学叙事,便不能“以议代叙”,要将所有的笔墨集中到事件本身的叙述与描绘之上。如果是写作学理分析的论文,便不能“以叙代议”,只陈述论据材料,缺乏深入细致的剖析,要将论据中隐蒇的事理一点点挖掘出来,形成富有逻辑的论证层次。实际的教育写作中,很多作者会犯了“以议代叙”“以叙代议”的错误。写作叙事类教育教学案例肘,唯恐读者不明白作品的主题意义,便在开头和结尾辅之以大量的议论性内容。写作教学论文射,又只是在列出各个分论点之后,简单堆砌一些片段性案倒,却不对这些引用材料进行学理分析。此两种做法,前者属于“乱作为”,后者属于“不作为”。
刘老师说,避免求大求全,内容空乏。越是教育写作中的新手,越容易在主题确立和素材选择上求大求全。新手的论文选题,总是偏好于指向某种宏大的教育意义,与其用一篇三千字的文章便完成对某一重大内容的分析阐释,不如就身边的小事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
刘老师还教导我们,写作不能扬短避长,自设障碍。初学教育写作的人,往往误以为教育写作就是探讨些高深的教育理论。于是,他们的文章中,便随处可见一些“高大上”的名词概念,亦不乏大段的名家论述。至于自身对所要阐述的问题的个性化思考,却十分薄弱。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一线教师而言,我们的短”,是教育理论;我们的“长”,是实践经验。一线教师的教育写作,应側重于呈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而不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建构。
刘老师指出的最后一个写作误区是:乐于表达,懒于修改。我们每写完一篇文章后,便急匆匆地发出去,至于文章中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病句,有没有论证不周延的瑕疵,一概不再关注。这样的作品,成功的概率极低。名真正的教育作者,必然对自己的文字与思想心存敬畏。无论写作何种类型的文章,完成之后至少先认真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明显的文字错误,有没有内容上的表意不清。然后将文章放一放,第三天或者第三天再认真研读一遍,看观点表达是否精确,语言运用是否精准内在逻辑是否经得住推敲。只有文章已能够令作者自身满意之后,才能把这样的文章发送出去。这样的反复修改,是对文字的尊重,对读者的尊重,更是对自身思想的尊重。
刘老师的教诲让我醍醐灌顶,避开这些写作的“雷区”,本着“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意识,以自身的专业实践专业反思、专北阅读为依托,始终致力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坚持下去,定能跨越提升教育智慧的障碍,走出教师“将心向明月”,奈何学生“明月照沟渠”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