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2

温州的方言字:

“垟”、 “屿”、“岙”、“漈”、“土夅”、“峃”、“寮”

金 辉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方言隔山有异,异地不一,差异甚大。

方言是语言的区域变体,具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特征,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传承着宝贵的文化遗产。方言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具有民间文化价值。

温州话也是方言一种,专家定义为吴语的次方言,民间称为瓯语。瓯语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与北部吴话无法沟通,所以有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自话。难怪温州话排名“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之首。

温州方言,其形成的原因多种,来源也很复杂。秦以前温州属“于越”,主体为“百越族”,说的是古越语(属于侗台语),同时又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从而在温州方言中保留了不少的上古音。南宋迁都临安(杭州)后,大批汉人迁居温州,带来了中原文化,随之也带来中原雅音,同化了温州方言,致使温州话构成的元素多元复杂,在文字学上出现了有音无字或者字音分离等现象。因此,温州话中有的读音,连《说文解字》中也难以查阅到相对的文字,电脑更是无法打出字来了。可是这些温州话中的冷僻字却保留远古社会的文化信息,在文字学中颇有文化价值,是温州地方文化中珍贵价值的遗产。可谓字字珠玑,点点琅玕。

先说“垟”。

《说文解字》不收这个字。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电脑字库里找不到这个字,因此有人抱怨电脑打不出“垟”,惟“全拼”现在还能打得出。然而,在温州带“垟”的地名却随时可见,非常之多,特别是沿海一带,如温州三垟、乐清翁垟、平阳务垟等等。仅平阳万全垟一带,村落地名中带有“垟”的达20来个。万全垟是飞云江与鳌江之间的平原水网地带,河道纵横,水流如织,素称温州美丽水乡。明代《平阳万全海堤记》记载:“万全乡世传为海涨之地”。可见这里经历过成沧海桑田的变迁,原来曾经在大海之中。而现代字典指出:垟,田地。方言,均在浙江省。

为何温州话中会用“垟”表示为“田地”呢?这是大自然对人类造化的馈赠,与温州的地理环境有关,

曾经采访过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他对温州沿海平原形成颇有研究。他认为,远古时代的温州并没有沿海平原。大约5000年前,温州境内的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河流的河口类似于今天的杭州湾,属于溺谷形海湾,海水一直到达今天的青田县城、平阳县城和平阳水头镇一带,大罗山还是海中孤岛。所以《山海经》曰:“瓯居海中”。

据考古发现,温州地区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海拔60米以上的山上,其中如瑞安北龙大坪、乐清白石杨柳滩、泰顺百丈下湖墩、文成珊溪鲤鱼山及洞头等地。这些遗址距离今天最早的也只有3000多年。说明今天的平原地区3000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波浪滔天。

永嘉太守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是首很有名的五言诗。诗中有:“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句,宋郑缉之《永嘉郡记》指出,“帆游山,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帆游山指的为当今三垟湿地一带。以此推算,谢灵运至今才1600多年,那时这里还是白浪滔天的汪洋。因此,在一次三垟湿地规划讨论会上,我提出三垟湿地的“垟”为其特色。

潮起潮落,沧海桑田。随着海平面的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堆积,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沿海平原,从而形成了田地,而这些田地仍留有原有的洋面痕迹,于是便有了“垟”。

垟,从土,羊声,是个形声字,与田地有关,而羊声,就是与“洋面”有关,温州人至今仍保留称海面为“洋面”的习惯。南戏《张协状元》第23出〈虞美人〉曲中也称“垟”为“洋”。所以,温州众多地名中还保留着“垟”字。这就是“垟”的来历。“垟”还只能在浙南一带使用存在。因为浙西、浙北表示“田地”的就没有这个字,而用“畈”。

同样,温州地名中带有“屿”的原因也与此有关,也是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留下的文化符号。如江心屿、梅屿、马屿、东屿、双屿、黄屿等。

从屿字的字形来看,先人在造字时首先想到的是“山”,与山有关联。南宋温州戴侗《六书故》:“屿,平地小山也。”屿字虽然还没有发现甲骨文和金文,但从篆文的字形来看,从山,与声,其声亦带义,有结交、加入的意思,与岛有关,却比山小。岛字便是鸟类飞过聚集在山上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带有“屿”的地名,古时曾经是海中的岛屿,汪洋中的山头。

以当今的杨府山公园为例,明、清之前杨府山叫做瞿屿山。宋人王巩的《题管圣浩蒲川归隐》诗曰:“卜筑蒲川上,翛然远市廛。潮声书屋外,月影钓舟前。地僻红尘净,沙平白鸟眠。此中幽适趣,不必问斜川。”从中得知,早在千年之前的杨府山附近依然是月下可垂钓,沙平白鸟眠的幽静处。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温州设置了市舶司,管理和开展海外贸易。滨海的杨府山一带还成为了温州的港口之一。

还有“岙”,亦为同理。《说文解字》不收,在当今字典中有,特定地名用字,指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因此,岙字仍与山有关,但根据温州人的生活经验,凡带有岙的地名,不仅有山,而且常是在水的附近。如洞头的北岙,新桥旸岙等,远古时代也应是低矮的小山。像北岙,如今是个繁华的区政府所在地,推窗便见海,遥想当年,这里突兀而出的小山耸立在大海之中,是勤劳的人们用双手改造了环境,在大海中的北岙建成了美丽的家园。

至于“土夅”(Gàng,音杠),也是方言字,《说文解字》不仅没有收,连其它字典也没有,电脑更打不出来。这里的“土夅”就是由土+夅拼凑而成的。“土夅”,从土,夅(jiàng,音降,温州话发杠音)声。“夅”与“降”同音同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降行而夅废矣。”降字有甲骨文(图1),左边的“阜”表示,山上的石阶;右边的“夅”(图2),是倒写的“步”。《说文解字》:降,下也。即从山顶往山下走的意思。因此,古人称下山叫“降”,上山则为“陟”。

温州方言的“土+夅”则指山中垄起的山脊,称山“土+夅”。“土+夅”中的“夅”字是个声符,与升降无关。浙南山区的地名中“土+夅”不时可见,只是因为“土+夅”无法在电脑上打字,现在有的则改为“岗”或者“槓”(杠,即床前的橫木),如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之一的平阳县凤卧乡马头岗。本来就称马头“土夅”,因为方言字,又冷僻,只得改为“马头岗”。其实这个字温州方言中是很有特色的。在永嘉、文成山区这个字在地名中仍为常用。如温州话中:你手背上的青筋“土+夅”起罢。等等。“土+夅”在温州人的口语中至今仍生香鲜活。

在温州方言中“漈”也很典型。朱自清散文《温州的踪迹》中就有《白水漈》一则。朱先生仅用230余字就将大自然的杰作白水漈描述得美妙神奇,十分引人。记得在我读《温州的踪迹》之前已知道永嘉的白水漈。小时候家居朔门,临近瓯江,每当大雨过后,在望江路凭栏向北远眺,一条白练悬挂在对面的山中间,疑是银河落九天。好像“漈”字,也是由此而知的。那时学校组织我们春游,白水漈是必游景点。满目翠绿的山崖上,瀑布的水花在石头上欢乐地跳跃着,仿佛唱着轻快的歌曲,自上而下地流淌着,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当时并不明白,为什么叫白水漈,漈是什么意思?

“漈”(jì,音际),特指浙闽一带的瀑布。如文成百丈漈、藤桥潮漈村。潮漈村是温州著名历史文化名人刘景晨先生故里,那里有座潮漈桥,桥下戍浦江江水哗哗而过。据说,戍浦江流入瓯江,当年瓯江的潮水曾经涨到这里,形成如同瀑布的落差,因此人们称这里为潮漈。可是,现在这里的地名改成潮济了,可能就是因为方言字,在电脑上寻找麻烦,来个简便。

还有“峃”字。读到这个字使我想起年轻时在文成工作的情景。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文成当工人时,初来乍到的,并不清楚为县城为何称大峃,特别是“峃”字更不知其含义。后来听厂里工友介绍,这里四周环山,平地局促,抬头观天也只不过镬盖般大小,且县城的地形像似一只“铁镬”。而“镬”与“峃”二字音相似,便称之。其实这是民间的说法。不过,在我的记忆中,生活在“铁镬”里的居民,每逢酷暑,确实闷热难熬,如同闷锅。

《说文解字》:“峃,山多大石也。”以我对大峃的生活经验,山多大石为峃,不以为然。这里山不高,石也不多,只是群山环绕而已。也许有读者知道,每当金秋时节,大峃大会岭上的红枫古道,犹如彩色飘带委蛇山间,吸引众多游客涉足登临,那山也不见得多高。倒是这里曾经因地势呈大鹤展翅欲飞状,称“大鹤”,从而谐音变成“大峃”为确切些。

峃字,在其它地方使用频率并不高,只在地名中使用。除大峃外,还有温州去文成必经的峃口镇,想必是群山怀抱,此为出口而得名。旧时,飞云江中上游的交通工具称“大峃艇”等。另外,大峃作为地名,比之文成县应早些。因为文成1946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以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的谥号“文成”作县名。大峃尽管归属不同,但基本上延续称呼至今。

还有一个寮字。寮字在温州人口语中常与寺庙联系起来,称寺庙为佛寮。我的一位亲戚,是位拜佛念经的耄耋老人。问她从何而来呀?她回答:我从佛寮里来。当年弘一法师居住过十多年的庆福寺,地处旧城墙附近(今市区人民路),又称城下寮。弘一法师连寄信地点亦署“温州城下寮”。离府前街不远的“施水寮”,据说,此巷东段原有一尼姑庵,庵名施水寮,因此流传至今。还有信河街白塔巷,历史上巷内曾有百尚信胜寺,俗称白塔寮,白塔巷也因此得名。寮,即僧人居住的房子。

其实,温州人口语中的“寮”并非本义,仅是引伸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寮字看成是僚的异体字,为“好皃(貌)”,现在看来未必。从字形来看,寮,从宀(mián,音绵。房子的意思),从尞(liào)尞亦声,是个会意兼形声字。因为尞为“燎”的初字,即火光明亮。房屋里有明亮处,乃为窗也,故本义为小窗。后才引申为僧舍的意思。

除此之外,在浙南乡村,尤其是山区,以寮为名的地名不少,如​​​​同以岙、垟命名的。如泰顺的香菇寮、永嘉的下寮,文成的黄寮、苍南的渔寮等等,还可点出一大批。就说苍南渔寮,据说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郑成功,清廷下令迁沿海10里居民至内地,并以木桩为界。这样,渔寮一带居民被逼离乡背井移民内迁,并以木桩为界。这样,渔寮一带居民被逼离乡背井移民内迁,原址荒废,一片凄凉。清雍正元年(1723),有柯、杨两姓从福建泉州迁居于此,以茅草为材,搭寮捕鱼,繁衍生息,遂称此地为渔寮。可见,寮就是用茅草、毛竹搭建的草房。这应与僧寮有别了。据说,畲族的畲语中,称房子,也为寮。所以,寮字在温州地名是十分常见的。

温州方言字非常丰富,区域文化特性十分的明显,以上列举的几个方言字,基本上与温州地方文化有关,从这些字的存在、保留中,表达了温州文化的蛛丝马迹,值得珍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9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80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51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73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5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2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8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038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1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5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