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从诞生至今有大概500年时间,就现在来说,紫砂壶不仅是饮茶品茗的必备的道具,也是各收藏家必须有的珍宝。要追溯紫砂壶的渊源,不能简单从第一个壶的诞生开始。和近万年的陶瓷史相比,紫砂的诞生似乎有些姗姗来迟。
那么在漫长的历史中,紫砂壶最开始是如何被大众喜欢并接受的呢?」
严格来说,要追溯紫砂壶的渊源,不能简单从第一个壶的诞生开始。和近万年的陶瓷史相比,紫砂的诞生似乎有些姗姗来迟。
紫砂壶最实用的功能,便是泡茶饮茶。
所以要探讨紫砂壶,最绕不开的就是茶,虽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而茶壶的出现却相对较晚。诸多史料表明,茶作为饮品最早出现在汉代初期。
几个世纪以来,沏茶的方式几经演变,每个朝代都在前朝的基础上加进自己的创新方法。
汉代主要煎煮法,茶里要加些芳香植物,比如生姜、薄荷。
唐代开始将茶叶制砖,沏茶时碾碎在碗中,加入沸水。
宋代则用杯,茶末放入杯中,加入沸水,用竹筅猛烈搅动。
而大约从明代开始,就开始使用泡茶法---将茶叶浸泡在水里。用这种方法,特定的容器不可或缺,茶壶应运而生。
从过锅煮茶到碗茶,各类茶具更迭中,紫砂壶是如何成为最实用且最有艺术价值的茶具呢?
关于实用性,就先说一说紫砂工艺
首当其冲的,便是紫砂泥的特质。
紫砂泥矿藏于底层深处,连绵不断,其厚度几十到几百厘米不等,有的质地松散,有的则硬如岩石。可塑性好,颜色多样,成壶后壶身气孔率高。
紫砂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耐热性,茶壶可直接放在明火上加温,不会爆裂,茶水烧开也不会马上将热量传递到壶把上。
而从技艺上来说,当宋代已形成哥、官、汝、定、钧五大窑系,呈现瓷器全盛的壮观时,紫砂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
陶瓷的其他历史不做赘述,单说紫砂陶。
早在新石器时代,位于紫砂壶产地宜兴住民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制陶手段,
到了商周时代,制陶的烧成温度已经可以达到1000℃左右,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宜兴陶发展较快,已烧成映纹硬陶,烧成温度可达1100℃以上。
从秦汉到南北朝,宜兴陶瓷的烧制技巧到了高峰,期间不断改进,增大产量。
但直至宋代,才产生了第一件用紫砂泥制作的紫砂器。
于是有了“紫砂最早起源于宋、元时期”的说法,
但那只是考古意义上的紫砂,因为直到明朝嘉靖年才有供春偷艺金沙寺的传说。
供春是壶艺界的,原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书童。供春经常陪伴主人吴颐山到金沙寺去读书,金沙寺在宜兴市郊的山林里。
庙里有一个和尚,叫金沙僧,他是庙里后勤工作的负责人。他经常用紫砂泥做些坛坛罐罐的东西。小供春对老和尚干的活特别感兴趣,常常躲在一边看,过去叫偷艺。老和尚每次收工前,都要洗手,机灵的小供春主动上前帮忙去倒水。他的目的是,把盆底下沉淀的那一点点紫砂泥,收集起来。久而久之,小供春收集到了一大把紫砂泥。他发现庙里有棵千年银杏树,树上结满了树瘿,据说一百年才结一个树瘤子。供春觉得,它沧桑、古朴、有意味,就模仿树瘿捏了一把壶,取名树瘿壶。史学家也认为,正是供春的树瘿壶,把日用陶器带进了艺术美陶的境界。
而据文献记载,真正紫砂的兴起,也是始于明代正德年间。
从明朝中期到清乾隆年间的一百多年里,可以明显看出紫砂各个方面的发展:从制壶者的数量的逐渐增多,到泥料质地的精度变化,泥色也由单一变为丰富。
此外还有表现形式的范围扩大。那时紫砂表现的类型已发展到圆、方、筋纹、花器、装饰有贴花、镂空、雕塑、嵌泥、泥绘、彩绘等。
这为紫砂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紫砂的表现类型绝大多数也是依托这一基础上的。
当时的紫砂业已经形成了种类繁多,各种风格并存的局面,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不但实用性在不断的被提高,表现形式也百家争鸣。
但真正让紫砂壶被接纳的的,应该是文化艺术
紫砂的诞生到流行,与其说是手艺做工的精细化不断提升,不如说是文化艺术和时代特性的进化产物。
宋朝开国之初,统治者鉴于五代十国的军阀割据,确定了一个重大的文化走向:文官政治的建立。
这使得大量文人得以掌控朝政,其中不乏登上文化巅峰的人物,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等。
而文人政治一旦确立,其结果必然是野蛮的摒弃,文化的繁荣。
在素来讲究精神造诣的古代文人,琴棋书画茶缺一不可。
品茗茶事,被注入更丰富的思想内涵,这就为颇具文人气质的紫砂茶具产生、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人文基础。
紫砂是在元代、明朝的文化背景下被当时社会所接受的,但也可以说是与当时的主流文化意识相违背的。因在满汉不同族的抵触情绪下,皇朝对民众的思想言行管治很严,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事不能做。
人们要隐藏内心真实的情感。即便流露几分还得遮遮掩掩。
所以当时艺术上追求的是一种迷离徜恍的超脱世界,文人写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格调,建筑师和家具木雕也是以表面烦琐华丽为主调,人们的内心厌倦了这种流于外表的腐化,渴望有真实质朴的东西。
此时紫砂宛如一股清流带着泥土的气息,玉石的质感,艺人的质朴醇厚,自然坦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大大满足了人们长久的渴望。
文人雅士的加入,让紫砂的表现形式开始多样化,从原始单一的圆柱类壶。演变出圆、方、筋纹、花器。装饰上也有了有贴花、镂空、雕塑、嵌泥、泥绘、彩绘等。
而在中国传统陶瓷发展的历程中,文人士大夫参与设计和制作,使产品融注了古代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逐渐向精致和高雅的方向发展。
让紫砂壶不单从表面的书画刻字拥有美学价值,也从拥有者的象征地位上飞速提升。真正从实用价值,艺术审美价值,飞跃到了收藏价值。
从中国的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再到紫砂泥被用来制作器具。
直至到紫砂壶的诞生:从注重实用功能开端,在技艺上不断多元。
又与文人的审美趣味遇合,逐渐注重造型样式的创作,注重文人寄情寓意的精神追求,在艺术价值不断提高的同时,收藏价值逐渐产生。
发展至今,形成了时代特定审美趣味和文化风尚。
欢迎关注紫砂江湖,我们将发布更多紫砂知识,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