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提到要“较之以计以索其情”,就是要计算和比较五大方面,衡量7大情况,然后计算和衡量胜算的高低。也就是行动之前要充分的进行“庙算”。
在 《军形篇》中再次提到:先胜而后求战,这的胜是指行动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充分的“胜算”,并且要通过更加细致的数量标准(度、量、数、称、胜)衡量彼此之间的实力对比。
问题:两者所说的衡量有什么区别呢?二者是简单的重复吗?
我认为《始计篇》中提到的“计”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衡量形势、竞争者之间的绝对实力的比较,是战略级别的衡量和比较。解决的是“打不打的问题”
《军形篇》中说到的胜负之衡量,1、是相对更加具体的,数据颗粒度更加细致,是要落实到执行层面的。2、是这里增加了一个隐含的时间因素,是一中动态的评估。文中说到“若决积水于万仞之溪者,形也。”军形篇说的“形”是一个动态的变化、是一个力量的集聚过程。3、这里的评估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就是要等待和判断行动的时机,所谓“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是要解决什么时候行动,以及时机未成熟之前该如何生存的问题。
最后是关于“先胜而后战”,原文中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有两点思考:1、大多数情况下,竞争的双方在开战的时候都相信自己是更强的,自己会是胜利的一方,但是结果往往与最初的“庙算”不尽相同,这里就涉及到认知和认知偏差的问题,也就是“思维的遮蔽性”。在决策过程中这是要非常重视的一点,不能仅仅用思维惯性来做决策。2、孙子兵法所说的“先胜而后战”并不意味着要等到一切都明朗之后才行动,这往往就太迟了,会错失先机。这里的先胜而后战,有一个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比竞争者“快半步”。举例:复盘国内智能手机的竞争,小米在捕捉时机、顺势而为上是做的非常精妙的。反观锤子手机就是典型的慢了一拍,虽然二者的赛道选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等到众多竞争者蜂拥而至的时候,就会错失先机。
读书笔记:孙子兵法《军形篇》2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