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根究底话名篇——天乙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知何故,原发被锁,应朋友要求,重发一次。并郑重声明:此文纯属学术交流,系天乙本人原创,不涉敏感话题。

                          ——老树昏鸦

                                2019.04.26

 

      征得朋友同意,转发他的一篇讲话。喜欢的朋友请点赞。

穷根究底读名篇

                    ——天乙

        好意难却,受周会长的唆使,要我参加诗社的群英会讲,确实难为我了。既然不好推辞,也只好闭着眼睛硬着头皮直上。面对诗友们,不得违规,还是要循规蹈矩,胡诌乱侃之前,依贯例,先上一壶油:

身临诗教地,蛙井我观天。

席坐疯狂客,无端作乱弹。

        学识肤浅,功底不足,就不免心浮气燥,内心空虚,眼高而手低,我谈点什么呢?很茫然。这真叫人不寒而栗。顾不了许多,就信口开河来了。姑且将我的蛙井之谈定名为'风人遣我乱谈诗”,但,这个标题没有“穷根究底读名篇”帅气,我就围绕这个响亮而又帅气的标题姑妄言之,各位就姑妄听之。开讲之前,我还是要郑重作一个申明:我今天如果讲出天大个笑柄出来,切莫怪我,要怪你们就怪周路平社长去.我的开场白跟大家交待清楚了吧?

        话题既出,当然要揪出最显赫的诗人搬出最好的诗篇来。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经过炎黄儿女几千年的心灵磨洗,诗歌从孕育到诞生到成长到成熟,从春秋战国经汉魏而至盛唐,诗歌已成为不老不朽的东方美女,傲立于神州大地,让全世界叹为奇观。一路走来,诗家辈出,灿若星河。四言诗自《诗经》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有如此之乐,曹操说:“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我有如此之大 , 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我有如此之旷,于是乎三峰并立,相视而笑之后,再无续脉,四言诗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古体诗又火红了一阵子.至唐代近体诗成 熟了,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杰王勃,诗骨陈子昂,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这些诗坛人瑞把诗歌推向了极致,推向了巅峰。名篇佳作,繁星璀灿,珠山玉海,美不胜收。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令五万首唐诗望尘莫及无法比肩而独占鳌头。令诗才卓杰的李白登上黄鹤楼时发出了震撼千年的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为之而敛手。

        严羽,是南宋著名的诗论家,著有《沧浪诗话》而名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他说的话,非常具有权威性。他把崔颢的《黄鹤楼》诗定性为唐人律诗第一。也就是说,他认为唐代最好的七律,就是《黄鹤楼》这首诗。清人孙洙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百首》,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但是,这首七律到底好在何处,高妙在什么地方?李白严羽和孙洙,如此看重这首诗,但都没有向人们作出解析。当然,感受一首诗写得好相对比较容易,这如同人们吃五香瓜子一样,一入口一咀嚼, 就觉得好。但是,要真正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说出瓜子的味道好,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这首《黄鹤楼》诗,引起了后世,特别是当今很多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不少人为这首诗进行了不少的解析活动。我就看过很多人对这首诗的解析和欣赏,盲人摸象走马观花式的赏析见得很不少,写得比较好的赏析也见过,但在揭示其内涵主旨上,一触即止,语焉不详. 似是而非的解析欣赏不多于牛毛狗毛, 也要多于一地乱鸡毛。在我看来,都没有彻底揭示出这首不朽佳作的真实内涵和主旨来。所以,我今天的蛙井之谈也要乱谈一下这首千古名作。让我们一起先来看崔颢的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都说这首诗是怀乡的,是吗?桃子不咬碎,内核怎能知?让我们一起来,咬碎桃子,探求内核,破译玄机.要读懂这首千古佳作,我们要做很多工作,先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构件.为诗,如同构建一座房子,少不得钢材水泥木,石头瓦片砖.在这首诗里,崔颢用了昔人,黄鹤,黄鹤楼,晴川,芳草,萋萋,历历,日暮,乡关,烟波,白云,汉阳树,鹦鹉洲.这些构件,看似寻常.其实,很多构件大有来历,不是凡人眼中的俗物.不能看走了眼,马虎粗心不得.这些构件都不是依赖字辞典来释义解说得清楚的.在多于牛毛的解析文章里,对晴川芳草烟波汉阳树鹦鹉洲等等构件,根本就没有去全面地挖掘其真实的内涵.一味地随风高喊,好哇好哇,没有人道出个所以然.对这些构件,我就暂时不一一去考究,下面分析诗句时要谈到的.先提出来,引起大家的重视.只是先介绍一下黄鹤楼的来历.

        经查实,黄鹤楼命名的来历有三说:一说是源于《报应录》: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氏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蓝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楼.黄鹤楼命名的来历二是源于: 《南齐书州郡志下》:“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 。黄鹤楼命名的来历三是源于《太平寰宇记》'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这三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奇人在此跨鹤登仙.三种说法,无疑都是虚无的传说.崔颢的诗就是从这子虚乌有的美妙传说处开篇的.

        再看这首诗的字面:格律诗成熟于崔颢生活的那个时期,七律的中二联要求对仗,忌重字,忌三平尾,平仄要交替使用,这是对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崔颢不是不知道,有他留传后世的诗作为证。然而,这一首诗的前两联,三次重用黄鹤楼,还重了去字和空字,颔联也对仗不工,第三句除黄字外,其余都是仄声字,还出现了空悠悠三平尾。按律诗规则,在字面上存在这么多问题,不但没有遭到人们的非议,也没有任何人敢于对此诗指手划脚置喙多言。其原因在于这首诗意境高绝,手法不同凡响.这就如同在西施的面颊上镶上了几颗痣,也丝毫不影她的美丽一样,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甚至认为其痣也是美丽的。可想而知,这首《黄鹤楼》诗的历史地位有多高。因此,存在的上述问题都不是问题了。这是一千三百多年以来, 诗坛上的一道认识奇观。

再看诗文:

        第一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一联字面的意思是说: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空空荡荡的这座黄鹤楼了。第一句叙古,叙古我们可认作是心景的描写,第二句是写景。

        第二联:黄鹤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空悠悠。这一联是承接上联说的,字面意思是飞去的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再看不见黄鹤而只有白云悠悠,这一联是紧承前联而兴叹并写景。

        第三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联字面意思是说,晴川的古老树木历历在目,芳草稠密繁茂地覆盖着鹦鹉沙洲。这一联从字面看也是写景.

      第四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字面的意思是:身处黄昏,哪里是我的故乡啊?在这云雾笼罩的江面上使人愁上心头。

        把一首诗的诗句翻译成我们今天的大白话容易,理解其字面的意思也容易,难的是话外之意难寻,弦外之音难悟。我看过的所有赏析文章都说崔颢是在写乡愁,认为这是一首怀乡之作。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还有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没有遵照格律诗的起承转合,认为前三联六句都是写景,第七句才是转,第八句才是合。我认为这一说法是胡说八道。其实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非常正规的。第一联说仙人黄鹤和黄鹤楼,第二联继续说黄鹤和黄鹤楼,第三联转到汉阳树鹦鹉洲去了,第四联作结发问兴叹言愁,以愁收篇。

        那么,崔颢究竞愁什么呢?真是如字面望不着故乡而发愁吗?是飘泊江湖叹息没有黄鹤载他回到故乡汴州去吗?大谬不然也.在这首诗中,除了乡关二字可以与怀乡扯到一起之外,其它的诗篇构件与怀乡与乡愁毫不相干.况且,意守言之内算不上好诗篇,意在言之外才是好诗呢!诗篇的词语构件只不过是诗家的一种导具而已,切莫当真.读诗赏句,切不可尾生抱柱,那柱子是救不了命的.

        赏析家们都是围绕本诗字词打转,依据乡关二字就判定这首诗是怀乡之作,根本就没有去追查崔颢写这首诗的人生背景,也没有深入思考第三联的写作技巧,第三联从表面文字上看,确实是在写景,其实,是在借景言亊.这就是崔颢高超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崔颢的神奇手段.

        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站在黄鹤楼上眺望汉阳,文化厚重的景点诸如古琴台佛教禅寺,还有那繁华的市景,车流滚滚的人群等等都不去写,偏偏取了个汉阳树.汉阳的树木有诸多品种,桃李杨槐松梅竹柳,应该都有吧?是用汉阳树三个字来囊括么?大凡钟情,必是偏爱.而你崔颢这种偏爱也太不集中了吧?我就对此产生了高度的怀疑,非得穷根究底.追它个水滴石出,云开雾散不可.让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洞察了崔颢的良苦用心.那么,他笔下的汉阳树是什么树呢? 原来,这树叫禹柏树.这是没有人去追查过的.现在的汉阳晴川阁这个地方,是'大禹治水成功之所',也是大禹治水工程的指挥部.是禹王行宫的遗址.这里的山名被命名为禹功矶,昔有禹王祠,大禹是罪臣鲧的儿子,鯀因治水不力并有篡逆之心而遭杀害.鯀死后,大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这差亊明显带有惩罚性质.大禹带领天下水工,历时九年,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岛,终使天下洪水消退.就在这个大功告成的地方栽上了很多柏树,人们就把他栽下的柏树叫作禹柏. 这树的寿命可达几千年.诗句中的晴川就是指禹功矶.且看苏东坡的禹柏诗,这诗就是写汉阳的禹柏,晴川的禹柏,禹功矶的禹柏:

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

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苔。

        相传四千二百多年前,大禹治水曾驻足大别山(今龟山),在山之东、南麓种下了不少柏树。据《大清一统志》和《武汉地名志》等相关资料载:唐代龟山这里建有大别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奉敕(皇帝诏令)重建,因此而名为太平兴国寺,又名兴国寺、文殊院。宋代著名诗人苏轼于元丰年间奉诏自黄州回朝,路过汉阳,曾见过那些参天古柏,于是就有了这首流传近千年的《禹柏》诗。元、明、清各朝,兴国寺屡毁屡建,至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军攻克汉阳时,该寺毁于战火,自此不存。此前,这里的禹柏与柏亭已毁于明末兵火。现在仅有一块苏轼的《禹柏》诗碑供游人阅览。还有一个人名叫李曾伯,也有《禹柏》诗传于后世.诗如下:

星岳钟为一木奇,霜皮剥落类骈胝。

生从洚水初平日,阅尽青山无老时。

        李曾伯是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的后人。李曾伯这首诗比东坡的那首还要好,崔颢诗借汉阳禹柏树述说着大禹的丰功伟绩.这晴川历历汉阳树,我们能说他纯属是写景吗?

        我们再来追溯鹦鹉洲命名的来由,解析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在述说着什么东西? 一见这诗句中的芳草二字,我便想起了屈原这个人,芳草也就不是什么花草了,用不着多解释.三国时名士祢衡一身傲骨,因不满曹操的为人,称病拒绝召见。曹操怀忿,但碍其才名不便杀之,罚作鼓吏。祢衡则当众裸身击《渔阳三挝》骂曹,鼓音殊妙,深沉辽远,反将曹操羞辱了一番。于是曹操借刀杀人,遣祢衡到刘表处。刘表不愿落骂名,不上曹操的当,把祢衡转荐给江夏太守黄祖。时逢黄祖长子在江心洲大宴宾客,将一鹦鹉送给祢衡;歌女碧姬劝酒求赋。祢衡触动心事,借物抒怀,挥笔写就《鹦鹉赋》。不久被黄祖杀害,葬于沙洲之上。碧姬一身重孝携鹦鹉来到江心洲,哭毕撞死在祢衡墓前。人们后来发现,与碧姬合葬的鹦鹉变成了一块绿色的翡翠石。鹦鹉洲由此而得名。芳草美人终作土,鹦鹉洲在述说着多么凄美的故事啊!芳草萋萋鹦鹉洲,分明是在凭吊一代名士祢衡的,当然,还有碧姬和鹦鹉.我们能说崔颢这纯属写景吗?芳草萋萋四个字,我们也要认真审视.我怀疑萋萋二字是凄凄二字的误传,或为后人篡改的.其怀疑的理由就不谈了. 举亊宣心,不宜直白,要旨隐词婉,这是评判诗篇优劣的标杆和尺度.这首诗依此标准达到了极致,一千三百多年来,没有任何人超越崔颢这首诗的奇妙.

        读懂了第三联,所有的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就象我们挤牙膏一样,我才不怕你诗旨出不来呢!

        下面,我们再来看崔颢其人的人生背景,这也是能否读懂崔颢黄鹤楼诗的一个重要问题.崔颢生卒于704-754年,终年50岁。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有说崔颢是18岁中进士,有说是22岁中进士,而闻一多认为他是20岁中进士的.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 还任过太仆寺丞。此人,年少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什么呢?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和追问。据考:《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郁郁不得志。旧版《辞源》,关于崔颢的注释,除了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外,仅有'崔颢,唐诗人,有文无行。终司勋员外郎…'句。先前宦海浮沉,不得志的原因在于”有文无行”.1180多年之后张之洞评说周锡恩时用的就是这四个字.崔颢早期作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作诗流于浮艳,固然不好,甚至很恶劣。二十岁就中了进士的崔颢,非常年轻,社会阅历肯定是不足的.'少小不做荒唐事,老大必荒唐'.这也是古人的光辉论断,崔颢能出乎其右?况乎正值青春年华,做点荒唐事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娶妻唯择美者,不应视作恶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又不爱美呢?古往今来,有谁不想找个漂亮老婆的?但是,'俄又弃之,凡四五娶,'倒是可称其为恶迹昭彰之表现,虽有多人为其辩解,但都很乏力.非美不娶,娶而弃之,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乐此不疲,这就不对了.在古人看来,这是始乱终弃之衣冠禽兽也不过分!但崔颢后来还是改邪归正了,不然的话,也混不到司勋员外郎的官职。造成世人对他印象不好的主要原因很清楚了,是崔颢'少年狂傲,纵情迷性,歧视女人'.相传李邕,唐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道德文章、名重一时,闻崔颢诗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曰:'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我们还是来看看崔颢这首献诗是怎样写的吧!《王家少妇》(有人题作《古意》)如下:'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这首五律非常工稳,就是这样一首写闺房乐的诗,惹恼了方正君子的李邕,不予接而去。真让人为崔颢缺乏忠贞人性而感到惋惜。正是因为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崔颢在得中进士以后,也只好远离京城长安而浪迹江湖。20年中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至河东,最后还到了东北。很明显他这20年是被外放了,或者是跟随外官作了幕僚,晚年才回到长安,做了京官司勋员外郎,官阶从六品,级别还不低,用我们当今的标准,属于高级干部.这才结束了风尘之苦。崔颢长达20年的漫游飘泊,特别是他的东北边塞之行,可以说是件大好事,从此他的诗风大为转变,变得雄浑奔放。其边塞诗,歌颂戍边将士的勇猛,抒发他们报国赴难的豪情壮志,热情洋溢,风骨凛然,让人刮目相看。

        孔子”学而优则仕”的光辉论断,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学人为之而奋斗,以此为标准实现其人生理想.国在安能求独乐,学成不可为私忙.这是几千年来学子的崇高追求.身为堂堂进士的崔颢,即使用市井小民的眼光看,也应高官显赫,享受荣华富贵的. 然而,崔颢中进士后,二十年飘泊江湖,寄人篱下,虽然衣食无忧,心里不难受吗?还身背”有文无行”的罪名和骂名,崔颢心服心甘吗?

        对崔颢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有了清晰的了解,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他站黄鹤楼上发出何处是我的故乡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来,这何止是愁,应该是痛是恨.羡慕大禹的盖世丰功,自己也希望在仕途施展其才而遭排挤打压,世态炎凉,人心叵测,还要担心会不会落得祢衡的那个下场也很难说.英雄无用武之地也罢,那就英雄退步学神仙去吧?然而,想跨鹤飞天而无鹤可跨,让人进不得而又退不得,进退两难,安得无愁无怨无痛无恨.不难推测这诗句中的乡关二字是指精神上的家园,人生理想上的故乡.而绝不是生他养他的那块土地!生他养他的故土,难道他不知是在开封汴州吗? 我们都知道他是开封汴州人呢.他此诗的第七句”日暮乡关何处是”,如果是怀乡之作,他为什么不写成”日暮乡关千里外”.或是”日暮乡关千万里”,而是如此设问'乡关何处是'呢?我们都将心比心想一想:如果良马困于槽枥,英才流落江湖,龙虎受鱼虾调戏、受鹰犬欺负,光明被乌云遮蔽、被黑暗埋葬,如果黄钟毁弃,而让瓦釜雷鸣,如果让黑白颠倒,让香臭混淆,如果阳春白雪无人和,下里巴人震天响,如果自由被禁、尊严被侮,英雄末路、理想成灰、遍地江湖、满天罗网.那是怎样的悲哀和不幸啦.因此,崔颢在黄鹤楼上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沉痛悲叹。好男儿志在四方,在饱学之士崔颢的心目中乡愁算得了个什么愁呢?这首千古佳作是一篇登楼怀古惜己怜身的优美诗篇,绝不是一首怀乡之作.这就是我今天对崔颢黄鹤楼诗内涵主旨的揭示.

        李白发出的千年一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意思很明白,字句并不高深.还是有必要用乡野语言翻译一下:唉呀,我想说的话,已经被崔颢说绝了,我李白就没有必要写黄鹤楼诗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之后,李白还是不甘心,非得亲口说出不可,还要弄出一篇佳构与崔颢争个一诗之长比个高下才肯罢休呢。且看李白凤凰台诗: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仿制佳品, 字面不逊黄鹤楼诗.甚至更为工正优雅. 在写作手法上, 与崔颢黄鹤楼诗如出一辙. 字面意思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江水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墓之中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把太阳遮住了,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帝都,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被逐出长安而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谁都会认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诗句好,进士漂泊,皇帝肯定有责任.你皇帝不点头,谁敢把进士撵出京城呀.看得出来,李白比崔颢的胆子大,敢于这样写,牢骚和忧愤是发泄了,而且发泄得很到位,如此表达也不一定是好事.这诗要是让唐玄宗看了,就会产生不爽的感觉,污我是昏君啊?高力士,杨国忠,你们给我把李白关到浔阳狱中去!叫他写一篇凄凄惨惨的诗篇来给我看看.没过多久,果不其然:李白这只凤凰鸟在浔阳狱中发出了哀鸣: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沈迷。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够悲惨的吧?

        李诗仙凤凰台诗没有排上唐律诗第一,却排得上神仙第一惨.我这是开李白玩笑的,不要当真,他入狱不是因为这句总为浮云能蔽日,而是随永王东巡犯下了罪.崔颢的结局就大不一样,失意多年之后,终于遇上了那只神奇的黄鹤,黄鹤载着他回到了久违的长安,回到了皇帝唐玄宗的身旁.

        李白比崔颢大三岁,失意的时候,其人生经历与崔颢相似,可谓同病相怜. 故能雷同世见,所以惺惺相惜.登黄鹤楼时其感慨与崔颢高度一致,在凤凰台这首诗里,李白终于将在黄鹤楼要说的相同话说了出来.只是变换了一个方法和换了一个地方而已.差距只是一个含蓄程度问题.

        既然,我说李白的凤凰台诗, 字面不逊黄鹤楼诗.甚至更为工正优雅.为什么唐律诗第一不属李白这首呢?对崔李二诗,我们当以同怀视之.原因是在于李白的尾联直白了一些,而且是个仿制品,虽然也是大好的曲笔,但让人一看便知,其马脚清楚地袒露在世人的面前,隐旨不深.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你如果不多拐几个弯多抹几个角,真的让你难以明白是怎么回亊.你就不会明白崔颢究竞在说什么.李白这首诗比不上崔诗的含蓄.比不上崔诗”日暮乡关何处是'这种奇巧的发问.崔颢问谁呢?很明显是问自己.更为奇巧的是问而不答.窗糊纸是捅破不得的,如果作出了具体的回答,就不温柔敦厚了,崔颢的黄鹤楼诗便要落入下乘.那么,唐律诗第一的桂冠就必然要戴在杜甫的头上.

        到此,我们可以将崔颢和李白的诗拿来做个调牛换马的小游戏,也挺有趣的:将二诗的第七句或者尾联的全部互换一下.丝毫不影响各自作品的原主旨呢!大家试一下.

        至此,为崔李二诗油两把:

自问乡关不是呆,骚坛千古话奇才.

登楼李白怜诗句,仿制佳篇访凤台.

诡异诗才轨不同, 烟霞落纸总朦胧。

乡关自问何人解? 揭示黄钟有老翁。

        这首诗就谈到这里,不再啰嗦.

        下面谈谈李商隐和他的锦瑟诗.李商隐的锦瑟诗,是一块硬骨头,难啃.喜欢啃这块骨头的人很多,但都没有啃动它.只有何焯这个人啃动了.

        2006年的夏天,女儿为假期中的学生补课,弄来了一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课本第三册,正封面左上角字样: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审查通过.晚上酷热, 难以入睡,在茶几上拣起这本书来看,第七课近体诗六首,李义山《锦瑟》诗列在其中. 诗如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注释原文:“选自《唐诗三百首》.李商隐(约831一约858),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豁生(豁字有误,是我电脑找不到,故代.天乙注).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这首诗大约是他晚年所作.题目是截取篇首二字而成,实际上是无题诗.诗的旨意隐藏很深,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爱国诗篇,有人说是作者自比文才,有人甚至说锦瑟是作者的妻子名,或某贵人的爱姬名.我们读这首诗只宜就诗论诗,认为它是一篇悼亡之作,欣赏它的朦胧意境和诗人的艺术技巧,至于所悼者是谁,大可不必追问.”云云.

        “我们读这首诗只宜就诗论诗,认为它是一篇悼亡之作,欣赏它的朦胧意境和诗人的艺术技巧,至于所悼者是谁,大可不必追问.” 就诗论诗, 悼亡之作,所悼者是谁,大可不必追问! 这种解说恐不免误人子弟. 其它的多种理解多少沾了点边,猜测也有其道理,唯独说此诗是悼亡诗,恐怕是想当然了.悼,不免泪也,此诗确有个泪字! 八句五十六字,除这个泪字外,与悼亡何干?其实,这首千古佳作已经考证得十分清楚了,而我们的教科书又推出這种无稽之谈.

        对此诗古来笺释纷如。多以为影射身世。何焯因宋本《义山集》旧次,《锦瑟》冠首,解为:“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见《柳南随笔》卷三。《何义门读书记. 李义山诗集卷上》记此为程湘衡说)视他说之瓜蔓牵引、风影比附者,最为省净。窃采其旨而疏通之。自题其诗,开宗明义,略同编集之自序。拈锦瑟发兴,犹杜甫《西阁》第一首:“朱绂犹纱帽,新诗近玉琴”。锦瑟玉琴琵琶,殊堪连类。

        首联言华年巳逝,篇什犹留,毕世心力,平生欢戚,清和适怨,开卷历历。

        颔联言作诗之法,“迷”于蝶“托”于鹃。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于言而假于物,举事宣心,不宜直白,故“托”,旨隐词婉,故易“迷”。

        颈联言诗成之风格和境界,鲛人泣珠,义山不说“珠是泪”,而说“珠有泪”,以见虽化珠圆,仍含泪热,已成珍玩,尚带酸辛,具宝质而不失人气。喻自诗为蓝田暖玉,不同常玉坚冷,是有温度的。

        尾联好理解,就不必介绍了。(见周振甫《诗词例话》)

        荒唐不荒唐?一首千古绝唱的代序诗,我们怎么能把它当悼亡诗来理解呢?

        好了,胡诌乱侃一通,该闭嘴巴了.如果意见相左,欢迎商榷,

        谢谢各位!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