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致青年教师》时,有这样一篇文章,叫做“这些事,也需要勇敢”内容是这样的:
我的青年同事周君,是个有些腼腆的女性,很怕出头露面。但是前些天她勇敢地做了件事。公交车靠站,上了客,这时有位盲人要上车。
正当盲人很困难地将上未上时,司机发话了,说:“上这种车要买票的。”
盲人说:“我有残疾证的。”司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是空调车,要两元钱;你那个证只能坐一元钱车的,你要补交一元钱。我看你最好还是等后面的车吧。”
南京的公交车的确有两种,但是一个盲人如何分得清“元车”和“两元车”呢?况且冬天,很多都是空调车,更何况一元钱的车比两元钱的车挤。这时,车上的乘客也纷纷向那位盲人发话,劝他等后面的一元钱车—一其实谁都明白:那种车很少,他那样的盲人根本挤不上的。盲人左右为难。就在这时,周君忽然从车后部快步走到前面,轻声对司机说:“请让他上吧,我替他刷卡。”司机不说话了,乘客也不说话了,盲人坐下了,车往前开了,周君一如既往地沉默。但是我估计那一车人的心灵都有点不平静。
我们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耻辱与高尚能同时出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是什么能让周君这样一位弱小的女性站出来,让我们的社会少蒙受了一次耻辱呢?是爱与同情,也是勇敢。在弱者受到冷漠的对待,在公义受到挑战,在同情与爱被卑怯猥琐取代时,纤弱的她站出来,勇敢地用一句话就改变了某一辆公交车在某一天的历史,让一些人记住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也让车上的孩子们记住:你应该做这样的人!
在看到这个故事,以及后面这句“我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耻辱与高尚能同时出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是爱与同情,也是勇敢。”我们习惯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碰瓷的事情都出现了,人们都不敢将自己的热心和爱奉献出来,社会的价值观中的那条以怨报恩让人们将内心的爱深深地隐藏了起来。我们都只是普通人,如果因为救人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么后果也许是整个家庭都无法承担的责任。
为什么新闻上时常有这样的报道?因为社会发展的太快,很多人跟不上,一些人的生存是有问题的,为了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他们只能选择一些非常手段。另外一方面是他们的教育程度是有限制的。很多有手有脚的人正是因为没有受到教育,心中没有这个社会所要求人的价值观,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同对人的思想教育同步进行,只有这样,社会的进步才会呈现出良性的发展,而不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均衡发展。
我们作为教师,一个教书育人的职业,有责任去给孩子们讲述这杨勇敢的故事,让孩子们多了解到,并在心里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不会因为他人的无动于衷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正义感和爱心。
并且儿童时期是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 我们更要充分利用人身心发育的各年段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好在关键期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以后走入社会能够真正带领社会上,小至身边的人能够有所改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能量的人多,那些负面的事情也会随之减少。社会的价值观也才能更正。这是一个和教育一样的慢事情,一天两天不会马上改变。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教育。总会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