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年读书计划的第10本书。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词人,大概是因为洒脱的性情。本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11月第1版,2017年5月第8次印刷。共438页,纸质差,综评三星。共12章,从其第一次远离家乡参加科举考试开始到其去世,50余万字用诗词串起其一生的历程。文章的目录有点醉。不知道买的是盗版书,还是其他原因,部分诗词竟有细微差别。文字内容和诗歌比例需调整下,且文笔不像是出于一个博导之手。
1、进京赶考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文章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2、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3、初入仕途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在制科考入第三等,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的官职。其弟苏辙因其父苏洵在京修礼书,奏请留京侍奉。与其弟分别时,赋诗一首: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尽情抒发了兄弟间难以割舍的亲情。下车之后,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
4、不幸之事
治平二年(1065年)正月还朝,授官直史官。然而,五月二十八日,夫人王弗因病去世。人死不可复生,但苏轼对其夫人的怀念和敬爱却并未随着时间而衰减。十年之后的一个晚上,梦见夫人,他依然悲不自胜。梦醒之后,面对忽明忽暗的残灯,听着窗外凄厉的北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提笔写下了那首情辞凄婉的名作《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祸不单行,刚经历丧妻之痛,第二年四月,父亲苏洵去世。六月,兄弟二人依礼守制家居。
5、变法之争
王安石变法,引发朝廷大变革。以司马光为首的元老重臣纷纷反对变法。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这些老臣相继离去,而苏轼也站在了反变法派的一边。随着《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石沉大海,再加上礼部考试的结果意见不同,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6、离京赴杭
因变法之争,苏轼遭到小人弹劾。苏轼对政治渐生倦怠,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待下去,上疏请求外任,被授为杭州通判。
7、寄情山水
西湖四季美景如画,而苏轼也写了很多关于西湖的诗句,最富盛名的则属《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出任密州
杭州三年任满之后,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抵达密州。密州的生活艰苦和寂寞了很多,这里既没有怡情养性的好山好水,也没有丰富多彩的人文遗迹,甚至没有多少可以交游的朋友,让他无法忍受。于是,苏轼重读《庄子》。顺其自然,乐天安命,齐物的思想让苏轼逐渐安定下来。这时,苏轼的词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唱响千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9、出任徐州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治黄河水灾,修筑大堤。政务清明,百姓拥戴,宾客盈门,士林爱戴。这期间,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先后求列于苏轼的门下,因此被称为“苏门六君子”。
10、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知府。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却被有心之士加以利用,被围剿,被抓捕。八月十八日,苏轼被解到汴京,随即投入御史台一间阴暗狭窄的牢房。御史台的大门是北向而开的,取阴杀之义。四处遍植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所以御史台又称为乌台或柏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1、被贬黄州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抵达黄州。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初到黄州的那些日子,他常常整天闭门不出,从早睡到晚。只有在晚上才一个人悄悄地出门,在溶溶月色中静静地散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在黄州又结识了一大群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的朋友,同时老友频繁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黄州居住一年之后,迫于生计,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生活内容的变迁,带来思想态度的转化。这一时期,苏轼对前代诗人白居易、陶渊明仰慕备至。援引白居易的故事,将其新垦的荒地取名为“东坡”,他也自号“东坡居士”。
黄州期间,苏轼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我本人最喜欢的《定风波》也是在此期间完成。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浣溪沙》、《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诗文传唱千古。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2、定居常州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去汝州就任。在赴任途中,与苏辙再次相遇。也成为王安石家中常客。两位曾经政见不合的文学家握手言和,留下文坛一段佳话。在金陵的日子里,苏轼与友人酬唱频繁、宴饮流连,尽览名胜古迹,但其家庭生活又遭不幸,小儿子因病夭折。因汝州路途遥远,苏轼请求安置在常州,后获批准。
13、再被重用
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被任命为朝奉郎起知登州、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不到一年的时间,苏轼从一个投闲置散的谪官扶摇直上成为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北宋文坛当之无愧的领袖,元祐政坛令人瞩目的大臣,苏轼的声望与日俱增。
这一时期,苏轼与苏辙相聚京城,一家人得以团聚,同时对苏门四学士多加提携与爱护,赢得了弟子们的衷心敬仰。在洋溢着浪漫与自由气息的理想氛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
14、重返杭州
因“洛蜀党争”事宜,苏轼多次请求外任,后被批准。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抵达杭州。战饥荒,驱疾疫,疏浚两河,整治六井,修建苏堤,受到百姓的爱戴。
15、一变再变
元祐六年(1091年),朝廷下诏以翰林学士召还苏轼。但苏轼一入都门,就被政客们不断制造事端,以莫须有罪名加以弹劾。苏轼不愿留在朝中,频频上疏申请外任,后被批准去颍州。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调任扬州。
元祐七年八月,召还回京。历任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其妻王闰之去世。九月,高太后病逝,哲宗亲政。十月,苏轼抵达定州任上。
圣绍元年(1094年)三月,谪守汝州。一路上,朝廷五改谪命,最终谪居惠州。
圣绍三年,爱妾朝云病逝。
圣绍四年(1097年),被贬儋州。
15、皇天后土同悲悼
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大赦天下。北途归中,因病逝于常州。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