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雪奇
豫南灵秀钟英,祁仪古镇贤才降。书香门第,家学渊薮,幼承儒讲。经史涵濡,新思萌动,志寻哲壤。念燕园问道,师从名宿,研西学、心驰向。
烽火南奔情壮。撰校歌、赤心昭亮。贞元六著,哲思凝萃,学林传响。未惧艰虞,暮年挥笔,史编新创。看中西合璧,慧光远照,韵千秋唱。
赏析:整体主旨
《水龙吟·赞冯友兰》是一首高度赞扬冯友兰先生一生学术成就与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以冯友兰先生的生平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他在哲学领域的探索、贡献以及崇高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对先生深深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上阕赏析
• 出生不凡,家学启蒙:“豫南灵秀钟英,祁仪古镇贤才降”,开篇点明冯友兰先生诞生于豫南钟灵毓秀之地祁仪古镇,强调此地人杰地灵孕育出先生这样的贤才。“书香门第,家学渊薮,幼承儒讲”,描绘出先生出生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自幼便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为其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 学术启蒙,志向萌生:“经史涵濡,新思萌动,志寻哲壤”,体现先生在经史典籍的长期滋养下,思想不断发展,新的思考开始涌现,进而立下探索哲学领域的远大志向。
• 名校求学,西学探索:“念燕园问道,师从名宿,研西学、心驰向”,叙述先生前往北京大学(燕园)求学,师从知名学者,深入研究西方哲学,心向往之,展现了他积极追求知识、拓宽学术视野的进取精神。
下阕赏析
• 烽火南迁,赤子情怀:“烽火南奔情壮。撰校歌、赤心昭亮”,描绘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先生随校南迁的壮阔场景,以及他为学校撰写校歌,以一颗赤诚之心展现出对国家和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 学术巨著,哲思传响:“贞元六著,哲思凝萃,学林传响”,高度评价了冯友兰先生在艰难时期创作的“贞元六书”,这些著作凝聚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学林中的经典之作。
• 暮年笔耕,创新史编:“未惧艰虞,暮年挥笔,史编新创”,刻画了先生即便到了暮年,面对诸多困难,依然笔耕不辍,致力于编写新的哲学史,体现了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 中西合璧,千古流芳:“看中西合璧,慧光远照,韵千秋唱”,总结先生的学术成就,他将中西方哲学融会贯通,其智慧光芒如明灯远照,所蕴含的思想韵味必将千古传唱,强调了先生学术成就的卓越性和长久的影响力。
艺术特色
• 内容丰富,线索明晰:词作围绕冯友兰先生的生平经历与学术贡献展开,从出生、求学,到战乱中的作为,再到暮年的学术成就,内容丰富详实,且以时间和先生的学术活动为线索,条理清晰,使读者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先生的一生。
• 用词典雅,富有韵味:全词用词精准、典雅,如“钟英”“渊薮”“涵濡”“艰虞”等词汇,增添了词作的文化底蕴。同时,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体现了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 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冯友兰先生的赞美与敬仰之情,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先生一生重要经历和成就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庄重、深远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先生的伟大精神和学术成就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