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女儿圆圈儿的青春期教育的烦恼而走近心理学,又因为朋友的启发和鼓励,最终报考了ACI.随着学习的深入,突然有了探索自我的兴趣和愿望,进而也知道了很多心理学流派。
特别偶然的机会接触到OH卡。于是我尝试着抽取了一张公共人物卡。背面的解析提示凝视图片,下意识回答以下8个问题,依次是ta叫什么?大约多大年龄?你觉得ta的愿望是什么?如果可能ta会跟你说些什么?而你又会对ta说些什么?你觉得这幅图跟你有没有联系或者关系?
我看了这幅图,脑海中瞬间蹦出“莫妮卡”这个,虽然我并不记得是那部电影或小说中的人名。图片的底色像油画风格,人物是个小女孩儿,看起来18或者25岁的样子,长发;我看她目光低垂,似乎遇到现实困难或困惑,需要得到帮助或关爱,可是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这让我不知道如何安慰或帮助她;
如果她愿意倾诉过往经历或困顿,我想我愿意用心聆听,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至于我对她说的话:应该会深深拥抱,低声告诉她没关系,都会过去,会越来越好!暗自思忖这幅画时,觉得更像是我此刻的心情抑或依稀看到女儿圆圈的样子,尽管我知道这不是真的。图片中的女孩儿看起来真的低沉,缺乏必要的生机和活力,有些迷茫,甚至有些小忧郁。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莫名有些轻松或者释怀,想要给女儿圆圈儿打个电话,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听听她的声音。
顺便告诉她:我爱她,她是自由和安全,而我亦如是。如果说从前对她不够耐心或者过度控制,现如今还请她放下,
无独有偶的是艳蕊新近刚考过心理咨询师,她目前正在练习自我觉知。再读她的文字时已然觉得她比从前活的舒展和自在。
恰好,今天不用赶女儿圆圈儿的饭,因而自己不慌不忙的吃了午饭,返回办公室,又因昨晚睡的早,不用补觉,所以有机会聆听了樊登读书会关于张德芬的访谈《我们终将遇到爱与孤独》。
对于畅销作家张德芬,我不算陌生,曾经读过她的此列文章《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以及《遇到未知的自己》。一直都觉得她是个经历丰富的人,虽然亲密关系出了问题,但是一直走在身心灵修行的路上,对于一儿一女教育颇为用心。
本次访谈最为触动我的仍旧是那句话:受苦比解决问题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的简单。撇去所有的浮光掠影,我觉得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自我承担和负责的重要与必要。否则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遇到事情就以受害人身份沉溺或因此沉沦,简直太不值得了,我更倾向于觉知当下,努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