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11岁男孩9次写作课的蜕变

观察日记课程,一席难求。

只因每篇文章背后,不仅仅只是点评,有着和家长、和孩子的交流。

这交流中,有不懈的鼓励、有再三的打气加油、有对孩子一丁点风吹草动的敏锐感知,有对家长做法的纠正和调整。

举一个11岁男孩在9次课以来的蜕变作为例证吧...  

下图是第9次作业。

相比小学生作文选上的文章,这篇习作,看上去那么不起眼,不过只是“大实话”而已。并没有一连串的排比句作为开头,也没有响亮的口号作为结尾。句子里连一个像样的“好词好句” 都谈不上。这样的文章,在传统的阅卷老师眼里,算不上好文章。

但各位家长,请再回头看一看,静静地看一看,是否从简单朴素的语言里,看到这位小男孩眼里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看历史书时的“随性而为”,幸福是似睡非睡的休息,幸福是在国外长途旅行回来的第一顿火锅...  

这些,是来自一位11岁男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他生命里的第一次对幸福思考的结果,每一份幸福的感受,都是闭上眼睛,扪心自问,自然浮现起来的生命感受。

这样的感受,与他人无关,与现实评价无关,与好与坏无关。

这样的感受,是鲜活的,是蹦跳的一颗心在悸动,是生命体最本真的触动... 


也许有家长说了,这不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吗?错错错!这个孩子的家长最初报课程的时候,可是抱着“抢救”的心情来的。

先看看第一次的作业吧。

无语吧?11岁,五年级,男孩,可能三年级的孩子都会超过他的水平吧? 

可是,就此放弃吗?就此认定这个孩子就写不好文章了吗? 不不不,通过和家长的交流,通过家长那数倍于习作本身的“构思花絮”,在点评里,我给孩子几条建议:

1、情感表达要再细致一些: 十分喜欢,如何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每天都要玩?还是一眼看中就一定要买回来?

2、外观描写要再细致: 漂亮,有多漂亮?什么图案?什么颜色?图案有什么代表意义吗?是怎样的一种漂亮?

3、喜欢的理由之二是它有很长的一段历史: 什么历史?什么故事?简单扼要地讲一下历史及故事?


通过“构思花絮”,我还了解到孩子本身有强烈的“羞耻感”,总是担心这,担心那,担心自己的表达会被人笑,担心自己写的不好... 

如今的孩子,物质,极其丰富,精神,却颇令人担心...

与大自然接触的少,孩童的心性得不到足够的舒展;

独处的时间少,孩童的内在精神世界得不到足够的留白与思考;

与成人世界的交流,得到的批评和指责多,得到的鼓励和认可少;

如今的孩子,精神世界的贫瘠,被“自卑”、“紧张”、“害怕”、“羞耻”所填满... 脸上的笑容日渐减少,每天大笑的机会越来越少... 


说回这个11岁男孩。

就这样,渐渐地,每节课,家长极其用心地记录整个过程,也把孩子的状态原本呈现在我面前。每节点评,我都尽力寻找每一个可圈可点的句子、哪怕一个词的应用,也要尽力寻找到,使其成为一个鼓励的“种子”,希望能在少年的心里栽下,渐渐发芽,能长出一颗名为“自信”的小芽芽...  

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第9次课的习作... 

而且,我每次课都反复强调的“思维图”利器,终于,男孩也开始画起来了...


我内心是喜悦的... 

毫不掩饰我的这份开心... 

我能让少年的心里,渐渐从羞耻感里走出来,敢于表达,不怕啰嗦,因为在我这里,没有取笑,没有责备,没有讥讽,没有打击...  

因为我知道,这些,除了毁掉一个孩子的自信,别的,啥用也没有... 


结语

愿所有的孩童,拥有一颗单纯明澈的心... 

愿所有的孩子,前进的步伐,铿锵,有力,带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