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提法始于汉代,并为历代王朝所继承。但是在宋以前,这种“共治”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一切事务的最终决策仍存在于皇权方面,皇帝仍然拥有着无可置疑的最高权力。
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北宋史学家刘敞认为此时的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已经达到了“三王所不及,五帝所难行”的程度。
比如在宋代,皇帝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地发布命令。“ 国制, 凡诏令皆中书门下议, 而后命学士为之。 ”皇帝但凡违反了这一点就会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再比如富弼曾对宋神宗直言: “内外之事,多出陛下亲批,恐喜怒任情,善恶无准,此乃致乱之道。 ”这简直就是对皇权的直接挑战,然而神宗并不能拿他怎么样,还只得夸奖他几句。
为什么在宋代会出现这种局面?
文官集团的崛起
首先还是老生常谈的重文轻武。重文轻武不仅是宋朝的基本国策,而且也构成了宋朝的基本特质,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一国策的确立首先是出于政治目的,因此也就首先对宋朝的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了政权,因此政权的合法性就存在疑问了,更重要的是这件事会对拥护他登位的武将形成示范效应,因此他便对武将产生了由衷的恐惧和不信任。
对于古代中国的历任皇帝,至少是大多数皇帝而言,巩固皇权是首要的任务。在赵宋皇帝看来,威胁则主要是来自于带兵的将领,因此防范武将就是一切问题的核心,一切任务中的首要任务。
单靠皇帝一个人显然是不行的,那就要依靠文官,通过文官的力量来压制武将。因为,不管文官的权力多大,只要没有兵权,就造不了反。因而,这种方法是维护皇权的最可靠的保障。
较之前代,宋朝的文治是比较发达的。虽然是出于皇帝的私心,但毕竟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体现,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其意义之一就在于对皇权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当然了,皇帝对文臣也不一定放心,实际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较常见的就是分权,以相互制衡。通过这样的手段,单个大臣的力量就下降了,对皇权可能存在的威胁也就基本没有了。但是,由于需要用文臣的力量去压制武将,整个文官集团的地位和权力实际上是上升的。
君权不再那么神圣
“君权神授”被大力倡导始于西汉董仲舒的改革,也成为了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对汉以后的政治理念和制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历经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个大的乱世,权臣控制国政,武将起兵造反的事件屡见不鲜,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皇权并不一定就是来自于天,也有可能来自于武力造反。尤其是宋代直接承自五代十国,对这种状况更是记忆犹新。因此,皇帝的权威性就大大下降了。
既然君权不再那么神圣,那么皇帝的决策也就并不一定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因此也有可能出错,因此文臣也就可以依据自己的看法对皇帝提出批评,对皇帝的政策提出反对的意见,甚至直接驳回皇帝的决策。
而且文官集团的壮大,更加强了文臣坚持自身看法的底气。对于皇帝而言,皇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稳住皇位,给臣子多一些权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