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没有明显的春和秋,春天暖得不明显,秋天凉得太短促。漫长的炎热笼罩了大半个四季。而香港的一切,都像它漫长的夏季,一切都太快,一切都太燥。
记忆里最深的,也是最让人恼的,是夏季的暴雨,急急忙忙倾巢而下,几声轰隆隆,仿佛是做了一场大动作,可是依旧解不了闷热的饥,只是一个形式,只是一种宣誓。
你问我港漂的生活是怎样的,我觉得,就像这夏季的雨,沉闷而压抑却要时时刻刻记住自己需要快一点,快一点。
今夜中环彻夜通明
这方土地上的精英们企图把每一天都过得争分夺秒,通宵达旦,灯火通明,用咖啡滋润着味蕾。他们中的一些,有的把这当成了习惯,习惯将自己生活的每一寸用工作填满;而有的则被一种“加班文化”逼着,逼着自己两眼无神,坐到凌晨。所以被逼的人走了,习惯的人留下了,而留下的人将这种“加班文化”彻底融入了公司的行为准则,职业操守之中, 成为衡量每一个员工的一把尺子。
中环西装革履,行色匆匆的精英们,几乎没有人能逃过加班的命运。
如果谁看起来不那么累,那他一定没在中环上过班。
这里的人不仅增加工作的长度,还搏命增加职业的高度。Second tier 事务所要调到四大,四大想跳去小投行、咨询,小投行要跳去大投行,大投行要跳去风投、PE。每一个行业都有他的食物链。所以为着这食物链,你得去social, 你得不断往自己的简历上增加title。
30岁之前,你是为了简历而活的。
那30岁之后呢?你又是否为了圈子,为了孩子,为了在身上多加几个标签而活?
上至工作,下至生活,你都得在这个圈子里。所以酒吧、高级餐厅、工作聚会,你得用一张张和大佬、同事在一起的照片装饰自己的朋友圈,以宣誓自己在或将在这个圈子。而那些不想跳出自己圈子,只想在食物链低端“努力”的人,则在自己的位子上打开电脑,也许其实无事可干。
那些把24小时当成48小时来活的人,也许,只是丢了灵魂。
你是否还在期盼着一个家
如果说上漂、北漂的人烦恼的是买不起房,那么港漂烦恼得比你们更加肤浅一些,我们担心的是能否租到房,明年的房费是否又会涨。
不知你是否看过最近上映的港片《西谎极落之太爆太子太空舱》。你也许无法想象人蜗居在“太空舱”是什么感觉,你也不能体会什么叫“我还没死,就已经住在了棺材里”。但那确确实实是香港10万人的生存状态。
作为一名白领,我很幸运能够和室友合租在一所30平米的“豪华套房”内,而我所拥有的空间也只不过是不到10平方米的“大房”,为了住“豪华套房”里的“大房”,每个月要付超过3/4的工资。
上个月,楼下的销售冷漠地朝我们摊手:您好,你们今年的房租是这个数。
我和室友一看,涨了三千,可是对于此,我们却无能为力。
在房价高企的香港,想要拥有“家”的港人不在少数,想要“上车”(在香港买房称为“上车”)。可是“家”是什么,“家”难道只是写了你名字的房产证么?
有多少最终能够拥有“家”的港人,到头来,也只将“家”当成了旅馆,办公室才是他们真正的家。
那些可念不可说的落寞
在香港,你不仅是港漂,你还有第二种身份:大陆佬。
他们说我们是蝗虫,他们叫我们滚出香港,他们说我们抢了港人的生存空间。可是我们什么也没做,难道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默默奋斗,也是一种过错么。
才入职第一年的时候,我和我的香港同事去大陆出差,那位香港同事坚持不喝大陆的茶水,不吃酒店的早餐,不吃超市的生果,原因是“他怕有毒”。
我的大陆小伙伴告诉我,上周他们组里的香港同事看到一个皮球,上面印着简体字,立马退了三尺,他说:“这种大陆货,我怕掂烂我的手”。
我们立刻给那位小伙伴出了一个主意,赶快去给他一个拥抱,他就可以自杀了。
你看,多么可笑,多么荒诞的误解。可是我们要一言不发地承受,直到我们永远离开这个地方,或者,直到我们有一天说着一口地道的粤语,拿着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证,成为港人的一员。
未完待续
我以上所说的所有,都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我只能说说我的港漂生涯,一个普通人的港漂生涯。精英们有精英们的生活,精英们不会因为如此可笑的小事烦恼,精英们知道什么叫互惠互利,荣辱共存,精英们知道现在的大陆已不是10年前的大陆,现在的香港已不是10年前的香港。可我不是精英,我只看到了和我一样在这个城市挣扎生存的港漂。
今日清晨,我听着歌,走向地铁站,天上又下起了雨,天文台报告说,有台风。
这雨来得快,去得快,只是一个形式,只是一种宣誓。就像,我的港漂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