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引:
日本历史上诞生过两位伟大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
当初柳生又寿郎拜宫本武藏为师时,问道:
“我的资质,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最少十年!”
“十年太久了,如果我勤学苦练,需要多久?”
“那也许得三十年。”
“如果我夜以继日,一刻也不懈怠,那需要多久?”
“那也许得七十年,或者这辈子都没希望了。”
柳生满脸疑惑地问:“为什么我越是努力,需要的时间却越长呢?”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作用。)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1、
先讲一个禅宗里“骷髅作钵”的公案:
有一个法号叫文道的行脚僧,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
于是千里迢迢来到慧薰居住的洞窟里拜访,说道:
"末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来随侍,还请慈悲开示!"
因时至傍晚,慧薰禅师说:"天色已晚,先住一宿再说吧!"
第二天早晨,文道醒来时。
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煮好了粥饭。
因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慧薰禅师就随手从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骨,盛粥给文道。
文道惶恐不安,说什么也不肯使用。
慧薰禅师说:"你以净秽和爱憎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够得道呢?"
文道为什么不肯拿一个骷髅头当作碗呢?
因为他只看到了骷髅“有形”的一面,却忽略了骷髅“无形”的一面。
这也正是我们一般人的通病,当我们看到一个碗的时候,只能看到碗的“身”,却无视碗的“空”。
所以,我们会渐渐地执着于碗身:
当碗身出现裂纹,我们的心情就随之变阴;
当碗身唯美如玉,我们的心情就随之转晴。
直到有一天,我们已经忘记碗是用来干什么的了。
2、
然后,我们会继续忘记房子是用来干什么的,车子是用来干什么的,衣服是用来干什么的。
也就是说,我们忘记了“有”只是为了便利而已,“无”的作用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这种情况就意味着:
我们的心,是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就叫心随物转,用陶渊明的话说就是心为形役。
《楞严经》早就说过:
心随物转,即是众生。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很明显,文道和尚是心随物转,慧薰禅师则心能转物。
那么如何才能像慧薰禅师一样,做到“宇宙在手,万化由心”呢?
首先,我们要能够看到“无”,能够意识到“空”的重要性。
3、
管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空杯理论”,意思是:
要让员工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倒空旧思维,才能接受新理念。
所以“空杯理念”说得直白一点,其实就是一种“空怀心态”。
4、
这个理念,起源于一则日本的著名禅话: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法号南隐(1868— 1912)。
有一天,一位大学教授前来学禅问道。
言辞虽然很客套,神态却十分高傲。
双方落座后,南隐禅师一言不发。
只是提起茶壶为学者倒茶,茶水很快注满了茶杯,但禅师视若无睹,直至茶水四溢。
教授终于沉不住气了,说:“已经满了大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这才放下茶壶,注视着学者说:
“你的心如同此杯,装满了你自己的思想。你不先把它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美)保罗▪李普士《禅的故事》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其实我们人类心与身的关系,就相当于老子所说的空间与墙壁的关系。
我这么定论绝不是空口无凭,没有一点根据的。
因为佛陀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比喻:
诸贤!恰如从木材、从瓦粒、从草、从泥土、以覆盖虚空,至被称为家屋。
如是,诸贤!以至从骨、从筋、从肉、从皮、从肤,覆盖虚空,被称为色(身)。
——《中阿含经▪卷三十▪象继喻经》
5、
我们仔细想一想,人不就是由无数个能够看到的细胞所构成的身,再加上由无数个不能看到的意识所构成的心组合而成的吗?
当一个人心被装满的时候,是无法发挥人的本性的。
就好比一个房屋被占满,便无法发挥房子的本性一样。
所以庄子提出过一个概念叫: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
意思是:
唯有空的房屋才能产生光明?
6、
庄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堆满货物的房子里只能产生阴暗。
古希腊有一哲学家叫第欧根尼,曾经以一句“别挡住我的阳光”骂服了亚历山大大帝。
有一天,一位学生问他:
“什么才是最有用的知识?”
他十分不屑地回答了四个字:
铲除偏见。
也就是说,第欧根尼认为:
只有铲除头脑中那些偏见执念,才能产生出智慧。
这句话无疑可以作为庄子“虚室生白”的最佳注脚。
7、
那么现在,如果我们脱下“虚室生白”的外衣,
就会看到它的裸体其实是这样一句话:
空心生道。
为什么“空心”能生道?
因为一般来说,我们的心房一直被各种观念和欲望所占满。
以致于我们常常忽略了心房内的空间,而只能看到房屋墙壁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只能看到“有”,而看不到“无”。
简而言之一句话,
我们能看到外界的万有,却看不到内在的一心。
所以阿难在《楞严经》中说过一句话: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
这正是我们一直无法参透人生的根本症结所在。
8、
日本流行的禅话《剑的滋味》,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日本历史上诞生过两位伟大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1584——1645),一位是柳生又寿郎。
当初柳生又寿郎拜宫本武藏为师时,问道:
“我的资质,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宫本武藏答道:“最少十年!”
“十年太久了,家父年事已高,我必须让他生前看见我成为一流的剑客,如果我勤学苦练,需要多久?”
“那也许得三十年。”
“如果我夜以继日,一刻也不懈怠,那需要多久?”
“那也许得七十年,或者这辈子都没希望了。”
柳生满脸疑惑地问:“为什么我越是努力,需要的时间却越长呢?”
武藏回答道:“成为第一流的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永远保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你的两个眼睛都死死地盯着第一流剑客这个名号,哪里还有时间审视你自己呢?”
柳生于是拜在宫本武藏的门下,并做了仆人随侍。
武藏给他的第一个教导是:
不但不准谈论剑术,连剑也不许碰一下。
每天只要洗衣、做饭、洒扫就可以了。
三年后,有一天柳生正忙着煮饭,宫本武藏悄悄蹑近他的背后,给了他重重一击。
第二天,武藏又出其不意地将柳生摔倒。
从此以后,无论白天黑夜,柳生都必须随时随地预防师父的偷袭。
渐渐地,柳生终于领悟“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的真谛,已经将武术内化到了生活之中。
于是宫本武藏开始教他剑术,几年后,柳生终于成为了全日本第一流的剑客。
9、
这个故事其实隐含了一个很深刻的禅意:
剑客不应该把剑术当成是生活以外的东西,就像禅者不应该把禅挡当客人挡在生活的大门外。
所以《华严经》说:
“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
《达摩悟性论》曰:
“行走坐卧皆禅定。”
10、
柳生又寿郎面对的是宫本武藏随时随地的偷袭,而我们面对的敌人,比宫本武藏更加强大百倍千倍。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面对的敌人是无形的:
是名誉、权力、利益;
是三毒、五欲;
是六尘、八苦;
是形形色色的欲望,是各种各样的烦恼。
所有的这些敌人,就好像在暗中缔结了联盟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偷袭着我们。
有些人被打得鼻青脸肿;
有些人被打的身残志颓;
也有些人被打出了抑郁症,然后变成了报纸上的自杀新闻;
还有些人东躲西藏,跟“无形的敌人”你来我往,互有胜负。
但是有一些人,烦恼根本不去找他,就好像鹰根本不去觅食水里的鱼。
因为他已经从烦恼中解脱,或者说已经跟敌人和解。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悟道了。
没错,有时候悟道与没悟道的区别就在于:
你能不能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也就是说,你能不能留一点心思给当下。
11、
英国当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叫理查德·怀斯曼,他为了研究生活中那些自以为幸运的幸福者和自以为倒霉的不幸者的心理差异,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我给那些自愿者们每人发了一张报纸,请他们仔细数出里面一共有多少张照片。
其实,我还在这张报纸上为他们准备了一个赚钱的机会,不过我并没有告诉他们。
在报纸的中间部位,我用半版的篇幅和超大的字体写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你告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句话,就能为自己赢得100 英镑!”
那些自以为倒霉的不幸者完全把心思花在了清点照片的数量上,所以根本没有发现这个赚钱的机会。
与此相反,那些自以为幸运的幸福者则显得非常放松,所以都看到了报纸中间的大字,从而为自己赢得了100 英镑。”
——《怪诞心理学▪第十六节》
最后,理查德·怀斯曼得出一个结论:
幸运的人总能够把握意想不到的机会,从而为自己带来好运。
但是幸运的人为什么能把握到意想不到的机会,他却并没有给出答案。
12、
其实情况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幸运者一只眼睛探照未来的同时,会留下一只眼睛关照当下。
而那些不幸者,两只眼睛都死死地盯着远方的猎物,根本无暇顾及眼前的风景。
也就是说,
幸运者把人生当作过程来享受,
不幸者把人生当作目的来追逐。
幸运者们眼中,既能看到人生“有”的一面,又能看到生活中“无”的一面。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既要看到车、看到器、看到室;也要看到毂中的无、器中的无、室中的无。
13、
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其实老子的这一章差了一句。
差了一句什么?
老子的车,代表了“行”。
老子的器,代表了“食”。
老子的室,代表了“住”。
所以,老子差了一句:
“织桑麻以为衣,当其无,有衣之用。”
这四句联合起来,正好代表了“衣食住行”。
而老子之所以连续用了三个排比句,就是为了向我们表明:
“无”,其实无处不在。
《六祖坛经》里讲到的修行三大要领,也同样是: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14、
如果我们看不到“无”之用,只看到“有”之利。
就会将人生本末倒置,从而撇下“无之用”这个真正的需要,一味地去追求“有之利”这个不必的需要。
所以《心经》说:
远离颠倒梦想,(方能)究竟涅盘。
所谓锦衣、所谓玉食,所谓豪车,所谓别墅。
其实正是我们颠倒了“有与无”之后,才会去追求的东西。
而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
衣不必锦丝、食不必玉器;
车子也并不必豪华、房子更不必别墅。
因为当我们的凡胎肉眼,专注于外界事物,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要的时候。
我们的智慧之眼,便会暂时性失明。
15、
讲一个禅理小故事:
有一个老和尚,他非常喜欢兰花。
于是养了一盆,天天侍弄,呵护有加。
后来他出门云游,便将兰花交给寺里的小和尚照顾。
小和尚自然知道兰花是师父心头所爱,于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错。
有一天,小和尚出门办事。
天降暴雨,回来时花盆已经碎坏,兰花也委顿在地。
小和尚看着满地的残枝败叶,预料到自己一定会受到师父的责骂,寝食难安。
过了一段时间,老和尚云游归来。
一进门便问道:“我的兰花可好?”
小和尚惶恐地将兰花的情况如实以告,已经做好了受罚的准备。
不来老和尚只是淡淡地说:
“我养兰花,不是为了生气的。”
老和尚的回答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养兰花,本身是为了快乐。
16、
而那些因为喜爱之物毁坏而生气愤怒的人,似乎已经忘了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给我们一个碗,我们忘了是为了吃饭。
给我们一辆车,我们忘了是为了代步。
给我们一件衣服,我们忘了是为了蔽体。
给我们一所房子,我们忘了是为了休息。
给我们一个爱好,我们忘了是为了快乐。
直到有一天上帝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已经忘了是为了远离烦恼。
而老和尚不忘初心,他一直记得自己内心中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如何才能记得呢?
老子告诫说: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那么现在,你还记得你那一颗“无以为用”的初心吗?
第十一章【完】
90后酷说《老子》(10)▏催眠实验告诉你,每个人身体里的潜能有多大。
90后酷说《老子》(9)连老子都想不通的人类心理,一直主宰着人类社会?
90后酷说《老子》(8)▏千万不要试探人性,每个人都有恶的基因!
90后酷说《老子》(6)▏老子最先提出“性本能”才是人类最根本的内驱力?
90后酷说《老子》(5)▏是陈毅为政不仁,还是金庸书生误国?
90后酷说《老子》(4)▏道: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减肥。
90后酷说《老子》(3) ▏成功的上限,取决于你对人性理解的下限。
90后酷说《老子》(2) ▏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90后酷说《老子》(1)▏道:老子与霍金,哲学与物理为什么殊途同归?
喜欢我的文章吗?
其实我的文章也喜欢你!
那还等什么?赶快关注表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