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86本《知鱼之乐》王东岳著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些问题一直在脑海徘徊,内心却又似乎抗拒把它想明白。比如经典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并连这样的书,写的浅的,觉得不过瘾,写的深的,不好意思说看不懂,就避免看,似乎就避免了思考。
“知鱼之乐”揭示的关于世界本真的一些观点真实的有些残酷,虽然他说“我发现我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彻底揭示世界的本真,尽管我整天费尽心机就想做成这件事。”关于美,他说美是不美好的尺度,“美与真一样,它的华丽程度直接标示着其派生主体的失存程度,他的绚烂光影就度量着人类与自然的失离间距——这就是美形销骨立的本质。”关于善是残化的辉煌的论证过程,更让人不愿意面对。
我的抗拒思考似乎与作者所说的人类,或者说万物在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很像。万物的演化都在趋于复杂,趋于弱化,所谓“递弱代偿”。我们感官扭曲和简化对世界的感知,更多的启动系统一,也是为了更经济、有效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
人类总是有探索究竟的冲动,可是这种探究带来思索的快乐是在痛苦中获得。作者认为“偶然的选择”和“自由的选择”只是一个黑眼罩,他说社会一旦形成,就有了自身演化运动的规律,而且它必然反过来影响你的“缘分、自由和选择”,个人和社会之间由以达成某种互动效果。这种效果你无法察觉,因为你所遭遇的全是偶然的机缘,这偶然的机缘逼迫你去作出种种自由选择,这自由的选择又催促着社会走向天命所归的方位。
为了鼓励人们的追求,作者说,“幸福和快乐纯粹是一个心理感受,你所心仪的东西,一定是你天性所向往的契合,掉失了这个基础,纵有金山银海、荣华富贵,又有什么意思呢?”
读懂了吗,木有,读的头疼,似乎又有一点过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