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的原著《飘》在初中时我就已经读了很多次,译者用一个字概括了“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逝),这样的翻译独具匠心。飘零的是女主角斯嘉丽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飘零的是南方一去不复返的庄园生活。
电影的开篇都是暖色调的布景,描绘了南方农场主和家奴闲适安宁的生活。以斯嘉丽仰慕艾希礼为电影的开端,艾希礼的温文尔雅与十二橡树园内欢快愉悦的气氛相映衬,斯嘉丽的俏皮可爱与梅兰妮的懂事善良形成对比,南方人对待战争傲慢自大的态度也为战争爆发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南方种植园内,春山如黛,垂柳画桥。白云出岫,倦鸟还巢。
从艾希礼对待战争的反应来看,他早已预知战争的结果,却依然随大流,和平常人一样参军入伍。斯嘉丽对艾希礼的喜欢贯穿了电影始末,初期是少女时代对心上人的喜欢,后期艾希礼是斯嘉丽对逝去庄园生活的情感寄托,艾希礼并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在面对生活变故时选择一味逃避,不管是穷途末路还是一马平川。
电影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在教堂玻璃被炸碎时,神父还是平静的为受伤的士兵做祷告。有一种时光无涯,聚散有时,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感觉,大家都已预知了战争的结局,但依然要让每一个负伤的士兵体面的离开。
在被烈火染红的夜色下瑞德与斯嘉丽相拥的这一幕是全篇最强烈的色彩对比,在北方军队攻入亚特兰大之时南方被恐怖的红黑色调笼罩,与此前种植园的暖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战火硝烟中万马奔腾,与男女主相拥又形成了动静对比,在熊熊烈火中描绘出了一副水寒江静,月明星疏的宁静。
这也是男主角瑞德第一次向斯嘉丽袒露心声,而电影全篇瑞德都以上帝视角来平静的看待战争的发生与结束,他是发国难财投机倒把的商人,但在战争结局已定之时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参军,并且以南方士兵的身份向心上人袒露心声,塑造了一个审时度势的商人依然有人格底线的形象。而瑞德前期对上流社会的不屑,与后期为女儿讨好上流社会人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好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从天地沙鸥,微如芥子到为女儿委曲求全,都让这位叛逆而有人情味的男主形象更加立体。
本文的女主角斯嘉丽是一个可以将自己放逐天涯,去追求自己内心花好月圆的女孩。她面对如落霞孤傲,秋水无尘的艾希礼,毫不吝啬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并在艾希礼夫妇遭遇危机之时,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瑞德与斯嘉丽一样,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是善良的上流人士,但他们却心底善良,向他人给予帮助。
有些人走了,像一缕清风,无牵无碍。有的人离开,似要将灵魂一同抽去,痛彻心骨。面对生活的变故,艾希礼本有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逃避现实,但瑞德和斯嘉丽都在颠沛流离中直面现实,为生活和所爱倾其所有。
这部影片以较小众的南方农场主的视角,以南方人的角度来诠释了一个不一样的南北战争,在黑人运动盛行的今天,我们依旧要尊重历史,每一段历史都不应被抹去。
有些人,无需寻找,依旧在灯火阑珊处。有些人,想要留住,但轻舟已过万重山。愿斯嘉丽踏遍万水千山,梦回筑梦廊桥。
(以上插图均为电影原版海报或电影截图,非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