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过后,我们都会说当时要是理性一些、冷静一点就好了
一怒之下,造成他人伤亡,来到了看守所,面对前来探监的亲人,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后悔当时的冲动,要是冷静一点就好了。
赌场上赢了一些小钱,希望再多赢些,结果连本带利都进去了,事后才懊悔自己当时要是理性一点,不贪至少还能带一些盈利离开赌场。
朋友之间,有些误会,当场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导致朋友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最后发现是个误会引起的,真想把那些话咽到自己的肚子里去。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棘手的事情,往往在那种环境下,我们被容易情绪操控,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自己事后都后悔不已的举动。
当然,事后也总有人提醒我们要理性,要冷静,要三思而后行,只不过发现在那样的环境下,如果换做是其他人也很难做到,看似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如此之难。
你理不理性,除了你想,更重要的是你所处的环境
这让我想到薛兆丰老师奇葩说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当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很近的时候,我们更多地强调共情力,当关系很远的时候,我们则更加理性。
非洲每年死亡的难民可能超过万人,和父母的生病相比,一般人却感受是后者的感受很强烈,同样一件事情,心理距离离我们近了,我们就感性,离我们远了,我们就感性。
理性分为长短期,自利是原动力,匹配是关键
为什么我们会作出很多事后看来不理性的行为?难道是当时我们大脑真的不理性吗?其实,恰恰相反,大脑始终是理性的,或者说我们始终是“自利”的,只不过所处的环境让你选择了短期理性还是长期理性,如果你喜欢及时行乐,往往就是一种短期理性行为,如果你喜欢延迟满足,往往就是一种长期理性行为,任何行为的付出都有相应的结果和代价,关键在于你是否匹配到位,你希望得到一个长期理性的结果,却让自己处于一种短期理性的环境中,往往扣动的是短期理性的“板机”,这和价值投资理念一样,你要把你投出去的钱变成执行投资理念的“远方部队”(不可能是你的核心部队),这个部队不会影响你当下的生活,这样你就不会被短期波动所干扰,用可以舍弃的点去参与面的概率,否则你的行为就是追涨杀跌,表现为拿不住。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家的某项政策对不同人影响不同?从长期来看,是一条上升的曲线,时间越长这条曲线越平滑,很多波动被时间磨平了,但作为个体的公民,在这个过程中是能亲自感受到政策的温度,有些人与政策设计一样处于长期理性的环境中,而有些急于政策发挥作用,反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