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周老师的学习力分享课堂上,我知道这本书并对其感兴趣。读完,谈谈六点感悟。
感悟一,切勿盲修瞎炼
在整本书的前1/4,作者花费了较多篇幅来论证1000小时的不准确性。事实上,个人认为任何书及其观点都有其适用边界,简言之,没有什么方法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刻意练习》恰好是对10000小时理论适用边界的补充手册。找准了方向和方法,练他个10000小时才会成为高手,如果一开始方向或方法错了,那只不过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罢了。
感悟二,刻意练习练什么——创建并丰富心理表征
整本书最震撼我的是这个被叫做“心理表征”的认知。心理表征是我们对外界某一样事,人,物所感知到的信息素的总和。它直接决定我们对事物的了解,认知深度,进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判断。心理表征越丰富,我们对事物的感知越有厚度,也越利于记忆。
这让我立刻联想到曾经的英国足球金童欧文,他在与阿根廷的德比大战中一战成名后,接受采访时说:每天早上醒来,他都躺在床上,想象自己带球过人,从中场穿越到前线,最后一脚劲射的画面。不仅是走马观花的画面,甚至于如何闪避的动作,球在脚下向前滚动的距离,中场到前线的路线,他都在脑海中练习过无数遍,直到这一系列动作深刻印在他的脑海里,甚至他的反应肌肉里,最终在世界杯赛场上犹如梦境显现般上演。
欧文每天早上是在白日做梦么?不是的,他在借由想象刻意预演自己在赛场上的表现。借此建立并加深自己的赛场经验。难怪同样是新手,有的人第一次出场就像老手一样,不见生,不发怵,该怎么站位,该干什么都无师自通;而有的人则显得特别无知无助。
所以刻意练习并非单纯练习肌肉的机械记忆,而是从头脑认知,动作要领掌握,心理状态感受,外在氛围感知等各方面,全面建立自己对事物的立体感知,从而让自己在这方面变得更专业,更有经验。
感悟三,何为刻意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称之为刻意练习。
此处“有目的”指:1)定义明确的目标;2)内心知道自己将要走出舒适区:3)练习过程保持专注;4)即时反馈进度,可以是对标客观标准,也可以是对标心理感知。
感悟四,刻意练习的适用边界
并非所有知识或技能的掌握都适用刻意练习,相比较来讲,具有黄金标准,且已有一套成熟经典的训练方式的知识或技能适用刻意练习的方式。理由是:黄金标准客观且权威,易对标比较;练习过程中,心理表征的变化比较容易判断。
感悟五,生活中刻意练习的使用方法
1)首先,找黄金标准,即找杰出的老师,由他来告诉你何为好,何为杰出
2)专注投入的练习
3)如果没有老师,就采用另一种方式训练:反复练习同一件事,找出不足,聚焦于改进不足,采用不同方式去提高,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4)3F:focus, feedback and fix it
5)遇到瓶颈,尝试调整练习方式,先不要加强难度
6)保持动机更有效
感悟六,成功经历的迁移
为什么冠军运动员,知名艺术家等等更容易在其他领域也取得成功?因为她们在过往的训练中已习得成功经验,了解成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需要怎样的心理表征基础,又必须经历怎样的训练才能达到;所以他们刻意在其他领域中迁移这种刻意练习的感知能力,更快速的获得成功。所以,比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获得成功的心理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