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自己
我们的记忆是被自我意识改造过的记忆。
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让自己变好,“意外好运”才有更大的概率降临。
机会之所以没有青睐倪,是因为你并不具备开启它的条件。
获得好人缘的正确方式是拥有更多的正面资源。
什么是最困难的事,泰勒斯说“看清你自己。”我们会为了维持或摆脱某种情绪状态而说服大脑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大脑会为你创造一系列的虚假指令来达到目的,比如自欺欺人。久而久之我们会把这种虚假的思维指令当成真实存在,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认知训练来调节正确认识的程度。
每个人都存在“证实偏差”,就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索证据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大脑骗人的方式多样,很可能我们永远意识不到,因为我们从心底“乐意”被欺骗,因为比起真实的自我,我们更喜欢自我创造的那个。
记忆很多时候是非真实的反应。《社会性动物》这本美国心理社会学的“圣经”里写道:“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许多实验证明,只要记忆过了一段时间,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过去某个时间点的三维定格照片影像。它之所以能呈现在大脑中,是来自我们对信息的压缩、处理和加工。这里面可能掺杂了情感和主观成分。我们会在潜意识里将记忆进行修剪,去掉难以归类的部分,补上无关紧要的缺失,使之更便于我们日后调用。
对于一个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是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选择懒这个行为,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告别懒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学会分解任务。2、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3、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4、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机会不是从天上砸下来的,是靠你用资源自行开发出来的。每个机会其实都是靠一个个碎片拼出来的,没有前面积累的碎片,你就难以拼出下一个图形。对于任何一个看似没有机会的领域,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原地踌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来试试。
重新认识知识
知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任何维度上的有效知识只要找对合适的变现路径,就能转化为财富。
知识分为四个层次:
信息知识。就是我们从外界直接摄取的那部分信息。
加工知识。将从外界摄取的知识进行加工,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造。
体系知识。将加工知识捏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系统、一种理论。
智慧。由大量的体系知识搭建而来。
元知识是组成知识本身的更基础的知识,以及控制与调节知识的知识。元知识是底层的基础和算法,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深度思考则是对元知识这种底层算法的测试和修正的过程。
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大体流程是这样的:先要通过深度思考不断完善自己元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有效知识,哪些是次有效知识,并将需要的有效知识挑拣出来,接着提升有效知识的层次,将信息知识转化为加工知识,进一步打造成体系知识甚至是智慧。
有些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强,因为他们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并懂得行为和目标之间的关联。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在于对目标的认知,面对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一些动力,越确定自己要变成的那个样子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越确定自己正在做的行为能有效导向那个目标里的样子,那么我们的学习动力就会越足。
不管你一时之间给自己塞下多少知识,看上去都没什么变化。也许你真的变得更好了,但由于收益反馈不及时,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做无用功的感觉。人是需要短期刺激的动物,解决方案就得从收益的可见性和即时性入手。要让收益即时可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目标分解,分解到每个小目标都是收益可见的短期目标为止。另外,要学会正确计算价值。
将各种知识技能组合起来,并寻找最佳变现模式,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事。
重新认识金钱
无节制的省钱是错误的金钱观,无节制的花钱也一样。
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才是最大的价值,而金钱是这种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渴望程度决定努力程度,正确方向上的努力程度决定成绩。
金钱离开了人之后是毫无意义的。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准,是因为没有赤裸裸的金钱放在面前。虽然道德感在每个人心中的金钱价值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可量化的,影响这个量化标准高低的一个是所受的教育,另一个是本身拥有的财富。管仲在《管子·牧民》中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说一个人只有在保证拥有足够财富的基础上,才能更多的把心思放到礼节和荣辱上。穷人并非天生道德水准低下,而是他们受到的诱惑更多、更大,因而保持道德操守的难度相对也更大。事实上我们也看到过许多为富不仁之人,然而我们并没有证据证明,那些“为富不仁”之人,“为穷”后就会突然变仁。在金钱因素之外,道德感并不一定会因为他是富人或者穷人而发生变化,但在金钱因素之内,富人背弃道德感的阈值确实会更高一些。
一个人渴望的程度决定了他的态度和行为,没有强烈企图心的人自然会在行动力上体现出懒惰。努力的效果累积,不在于努力的时间段,而在于有效时间有多少。
对于进取型人格来说,无节制地省钱,省掉的除了钱,还有让自己变好的可能。除了钱,还省掉了与这个世界产生更多联结的机会。如果说错过的机会没准还能靠时间弥补,有些体验,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人生中很多美好的体验在某些人眼里是不必要的,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是必不可少的。“开源节流”中开源大于节流,投资自己在本质上就是另一种程度的开源。
为何有些人在对等的工作时间内能拿到高薪,因为他们干的是有需求的事,拥有小众的综合技能,具备难以替代性。对我们来说,在技能的选择上,我们要努力学习那些能够通过积累带来改变的飞跃的技能。在筛选想学习的技能时要睁大眼睛看看,熟练掌握该技能的“骨灰级”玩家的收入是多少,这很可能就是该职业的天花板。
现实工作中,技能都是组合着用的。被组合的技能越多,技能的拥有者越少。而那些组合频率较高的技能使我们重点需要掌握的。
重新认识时间
注意力使我们管理自己的关键,我们将注意力用在哪里,就等于将时间用在哪里。
操别人的闲心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等于变相延长寿命。
像金钱一样,我们也希望赚取更多的时间。仅有当不同的经历出现时,时间对他而言才产生了新的意义,经历差距越大,他赚到的时间越多。从这个层面看,赚取时间非为两个维度:第一,在单位时间内做事的数量。第二,单位时间做事的类型。
提升单位时间的使用效率,有八大法则:
1.列出条目任务
2.寻找高效时段
3.远离噪声干扰
4.合理利用碎片时间
5.减少后台运行
6.降低切换频率
7.明确任务目的
8.挤出时间
正确赚取时间的另一个维度是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当我们耗费同等时间和精力在某一领域,进步却开始明显趋缓,这就是时候考虑去别的地方“赚时间”了。这并非对匠人精神的不敬,只是从使用时间的性价比来看,若果花费四个20%的精力,可以在四个领域做到80%,比在一个领域花上80%的精力最后做到90%的程度要更出色、更划算。
重新认识关系
行善或者关心他人,本质上都是为自己。
划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
知恩图报并不正确,知恩要马上报,因为恩情会随着时间被打上折扣。
行善是需要经过他人同意的。我们行善的这个行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而非他人。不管我们是想让自己更高尚,还是更有优越感,抑或是更有同情心,总之,我们是真心实意地想让自己更快乐。同情这个行为本身就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的回报,因为我们选择了更弱的比较对象,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意愿接受别人的同情的。不恰当的、不顾及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
如果说划清自己的领地界线是我们在交往时拥有安全感的先决条件,那么尊重他人的界限则是维持交往的重要因素。真正的高效往来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
我们的情感对象是什么?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分身”。我们对凝结在其他东西上面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产生了情感,我们付出的越多,情感就越浓烈。
爱情始于心仪,殁于相知。要持久地保持恋爱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
时间任何情感的产生,都源于利益,爱也一样。无论是偏好颜值也好,喜爱性格也罢,产生爱意的前提肯定是对方有吸引你的地方,这种吸引你之处必然是在未来于你有利的。“爱”是模糊计算后的结果,是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在法律未强制规定的情况下,夫妻一方对另一方行使道德上的婚姻责任,并非是一种多么高尚的行为,二是一个常年反复深受道德教育的人,为趋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逃避内心的负罪感而产生的自然而然的行为。
婚姻不是敌进我退的零和游戏,而是一次将团体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团队作战,在首要保障团体利益的同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社交的内核是极少数的长期社交加数量极多的短期社交的组合。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重新认识人生
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体验。
说不想努力的人,不是不想要努力的结果,而是惧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
格局是每个人的认知层次。
学习和职场一样,长期来看,都是专注自身最划算。
人生是经历,我们人生的全部是在追逐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将客观事物反映在脑子里的哪些思想、记忆和情感。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
认知层次低的人无法看到高层次的世界,大多数人都以自己现有认知作为认知的最高层次。我们的格局之所以提升不了,就是因为我们看不到或根本不想看到更高层次的认知。所以,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虽然看不到上层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实现方式是关闭“抵触”快关,树立推到积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确大厦的正确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