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共体的理解

医共体即医疗共同体,指在县域(医共体是在县域内实施的,市级医院及更大型医院实施医联体)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重点探索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及有序就医新秩序,着力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医共体的实行也有助于新医改的成功,新医改(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所以以此来看,医共体的实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医改成功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家的倡导,各地区也纷纷开始建设医共体,但是有变革就会有利益的再分配,就会打破原来的利益格局,就会有新的矛盾产生。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目前有很多形式上的医共体(只挂牌)也有很多尚未解决的疑问存在,比如医共体的法人问题、理事会成员问题和卫生院及院长在理事会中的位置等问题。医院对于好多问题都是知之甚少的,就算是落实国家政策,建立医共体,也是用政策来推行政策,用会议落实会议。是比较“虚”的。

而如何将医共体由“虚”转为“实”?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医共体内的共同利益。通过医共体建设的基本框架即 (“123456”框架)来组成县域内的利益共同体,(具体设立几家医共体,根据本地区的人口数量、医院服务能力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即“1+X”)通过实现90%诊疗患者不出县、大病不出县、急救抢救能力提升和高水平的妇儿科建设等目标来建设医共体(或说来判定医改是否成功)

实行以减少外流为目标的学科建设思路,开展专病建设。

对于医共体中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信息系统,建立转诊转院标准和制度,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根据病情需要合理安排相应医院。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打造专病模式,实现医共体内学科的纵向发展。分析病案、排名等要素确定专病方向、调整基层经营结构实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模式,加大对卫生院的支持,在卫生院门诊开展中医药服务,开展中医治疗区,鼓励医疗资源的双下沉,对于人才方面,职称晋升等情况要实现医生下沉一段时间的机制,增加乡村医生养老保险、以及进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医共体内统一的绩效管理,统一的原则和核算方法,甚至是统一的绩效标准,让职工到任何的单位工作都有同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医共体的建立能最有效的实行医保控费,降低医保基金风险:如果辖区居民不得病、少得病,结余会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则会获得较多的结余。如果治患者越多,这就迫使医共体管理部门及医务人员更加注重疾病的主动预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基本公卫服务质量,控制疾病危险因素;对已患疾病者能早发现、早治疗,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支出;能将我国的分级诊疗切实落到实处、实施医共体后,实施灵活的用人和绩效薪酬机制,会将医疗人才留在基层,在构建的优胜劣汰的环境中,所有人都会通过自身努力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只要基层的服务能力强了,就能吸引和留住患者在基层首诊。只要能吸引和留住患者在基层首诊,实行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就都可以实现;各个区域内医共体的实行,能将本地区的医院患者信息整合统一,不仅利于医院自身,也有利于国家对医疗信息的统计,实现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互联网”的形成;医共体的实行,基层诊疗技术提升后,有利于提升国内居民的就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患者不用一患病就去大型医疗机构。

以上是我对医共体的理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20评论 0 11
  • 彩排完,天已黑
    刘凯书法阅读 4,339评论 1 3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6,283评论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