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战争史诗巨片《哈尔滨》,再现真实历史事件,电影以20世纪初韩国独立运动为背景,重现韩国独立运动家安重根的壮烈故事。
《哈尔滨》对历史事件的重现十分讲究,让观众回到了1909年那段激动人心的韩国抗日时期。重现了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过程,这一历史事件对韩国近代史具有深远影响。
与其仅依赖磅礴的战争场面或暴力场景吸引观众,本片则将焦点集中在安重根的内心世界,可以感受到剧情的紧张感,更能理解安重根当时所承受的压力与责任,进而让人们体悟到了战争的可怕。
《哈尔滨》的节奏控制得非常紧凑,尤其在悬疑元素的设计上,导演创造了多个高潮迭起的情节。从开场,观众便随着安重根的视角进入了一个充满谜团和危险的世界。
悬疑不仅在战争和刺杀的动作场面中体现出来,也为角色的心理状态埋下了伏笔。每个角色的动机和目标都不明确,直到故事发展到中后期才逐渐揭晓,这种迟来的解答让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许多情节在看似平静,隐约透露出某些暗示,让观众无法轻易预测故事的走向。这种处理手法不仅为整部电影增加了多重层次的悬疑感,也使每个角色的选择和命运显得更加无法掌控,令人舍不得错过任何剧情细节。
影片深入探讨了人性中最深沉的一面,尤其是当面临生死抉择、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时,人物的挣扎。安重根和禹德顺等角色所面临的抉择,深刻反映了人在极端情境下的道德困境与情感冲突。
电影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探讨了信仰、牺牲与理想的价值。
《哈尔滨》不仅是一部讲述韩国独立运动的历史电影,更让人重新思考历史的意义、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战争中的挣扎与牺牲。
韩国与日本的国仇家恨
要看懂《哈尔滨》就必须先了解当时的背景。大家都知道日本是韩国最大的死对头,由于邻近的两国自古以来便因为各自利益冲突不断,所以许多韩国民众都对日本这个国家感到相当反感,即便到了现在,韩国内部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日情绪,其中最大的原因,除了朝鲜半岛历史上多次被日本入侵外,就是从19世纪末开始,朝鲜经历了一连串侵略,遭到日本殖民统治长达35年,所累积下来的血海深仇。
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将原本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满清”打败,开始把黑手伸向了朝鲜半岛,并于 1895 年派兵冲进景福宫将反日派的“闵妃”杀害,史称“乙未事变”,虽然后来高宗逃到海外,朝鲜在俄罗斯的协助下于1897年建立新的“大韩帝国”。
1904 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又再度夺回朝鲜半岛的掌控权,跟大韩帝国签订三次不平等的《韩日条约》,韩国沦为了日本的附属国,失去了外交主权,日本还在汉城设立韩国统监府,并解散韩国军队,全面掌控韩国。
随着亡国的危机感逐渐加深,不愿意被日本统治的韩国人开始群起反抗,除了在首都进行抗议,要求大韩政府废除不合理的条约,许多农民和工人也纷纷罢工,在全国各地发起“讨倭”的武装抗日运动,虽然他们不一定都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用的武器装备也不精良,但在几位军官带领下逐渐成为训练有素的“义兵”,凭借着要光复国家的满腔热血,给日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安重根”就是这群独立军的参谋中将,1908年6月,安重根率领数百名义兵渡过图们江,袭击驻扎在北方的日本守备军,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战果,但知识分子出身的“安重根”为了遵守国际法,不顾众人反对释放了日军少校“森达夫”,在内的多位日本战俘,结果却因而留下了隐患,导致手下将士遭到砲火轰击丧命,仅剩他一人存活,并开始这段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
安重根的复仇与救赎
1909年,安重根在失去所有同伴后,独自一人穿越冰封的图们江回到义兵的秘密总部,但归队后他的领导地位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为了证明自己一心只为了让祖国独立的抗日意志,安重根决定暗杀日本首相兼前韩国统监“伊藤博文”。
当时日俄战争结束,伊藤博文正搭乘火车前往被俄罗斯控制的“哈尔滨”,跟俄国财政部长讨论韩国的未来,表面看似绝佳的好时机,但计划要比想想中难很多。
安重根带领“禹德淳”、“金尙铉”等核心成员搭火车前往海参崴准备,途中却被列车长听见在头等车厢讲着不符合他们身分的韩语,计划因而被日军识破,遭到追捕的一行人皆成功逃脱,并在目的地重新聚集,但接连出差错的安重根也被从韩国前来增援的同志“李昌燮”给取代,失去了“哈尔滨”这场暗杀行动的领导地位。
因此《哈尔滨》把故事聚焦在主角“安重根”身上,明明就相当有能力,可以领导这场暗杀行动,但他却在光复主权的独立运动上屡屡受挫,不管是在北方雪原对抗日军,或者是现在准备行刺伊藤博文,面对日军的逐步进逼,自己内心的悔恨自责,以及同伴们的质疑与不安,究竟他该如何实践理想?团结自己周围目标一致的同志们,让国家早日脱离日本的掌控?都是整部电影所要演绎的主题。
请求女性独立军“孔夫人”协助,穿越沙漠去找成为马贼头目,取得预计用来炸毁伊藤的火车厢的炸药,到揪出敌方安插在组织内部的间谍,骗过所有追捕他的日军,前往哈尔滨执行任务。
《哈尔滨》不仅让观众看见作为韩国民族英雄的“安重根”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各种波折,也在片中透过迷人的叙事表现手法,赋予独立军与整个故事更具历史厚度与悲壮色彩。
结语:人性仍抱持的光辉信念
一直以来,韩国电影都以“无惧”与“敢拍”闻名,不管是《空气杀人》惊世骇俗的社会事件、《黑计划》和《暗黑对决》这种敏感的政治黑幕,或者是《首尔之春》和《猎首密令》等发生在军阀独裁时期的历史真实事件,他们总是能勇敢触碰敏感的话题,引发观众对于争议事件的反思,《哈尔滨》同样也不例外,把舞台拉回到20世纪初的韩国,透过紧奏的叙事节奏与对于背景的还原,带来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佳作。
如果看过史蒂芬史柏(StevenSpielberg)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经典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应该会记得片中有一个角色,由于人道考量而饶过了一名投降的德国士兵,结果在后来的激战中,发现当初放走的对方,竟然杀害了自己的战友,因此他这次没有再饶过对方。
在《哈尔滨》里头的安重根,内心背负的悔与罪恶感,正与《拯救大兵雷恩》的这段情节颇为相似,让他在片头时,由于自己怀抱的信念选择放过敌将,结果却导致自己许多弟兄被对方恩将仇报,纷纷惨死,就这么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他的想法,成为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功刺杀伊藤博文的关键动机。
这个部分的情节,再加上其他角色的故事,让《哈尔滨》变成了一部在人性上更显复杂的电影,甚至还透过安重根后半段的一个关键性抉择,指出了理想仍未复灭,我们还是可以对人性抱持希望的,也让这之间的光明与黑暗,变得更值得令人深思。
也因为如此,在《哈尔滨》片中满满的寒冷与冰天雪地景色中,散发的是一种人性的光辉与暖意,透过民族与爱国精神这样的角度,讨论着人性的善恶,甚至是令人疯狂的执着,乃至于无可避免的弱,以及愿意为信念与重视之人牺牲性命的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