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随君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国语大师林语堂先生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二十多年了,始终记得先生的这句话,始终把木兰当做我追求完美的榜样。
第一次读《京华烟云》时,我17岁,刚进入安阳二师。记忆深刻,这是我的班主任郭老师主动借给我的第一本书。
一见钟情,相见恨晚,这些词都很适合表达我当时的心情。总之,我喜欢上了姚木兰,一发不可收拾。
木兰真是一个奇女子,她不仅容貌秀丽、冰雪聪明、蕙质兰心、善良贤德,而且豁达包容、勇敢坚韧,令人羡慕,使人折服,堪称民国时期的乱世佳人。
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赵薇版《京华烟云》搬上荧屏,一时万人空巷。可惜,它离原著太遥远了,失去了本来的味道。
而且,我总觉得赵薇演得英气有余,书卷气不足,不够温婉大气,没有演出木兰的神韵。
我最喜欢的还是1988年赵雅芝版的姚木兰,真正堪称荧屏经典,不仅剧情切合原著,而且赵雅芝长相灵秀、气质古典,因此成为我心中永远的姚木兰。
电视剧看一两遍就够了,只有原著是不厌百回读的。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如果只喜欢木兰的所有这些优点和完美之处,我还是太肤浅了。
相反,是那些生活中的裂缝,才更能照出木兰的光芒。
故事的开始,兵荒马乱,在逃难过程中,10岁的木兰与家人失散了,但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向遇到的大人求救,最终曾家老爷将她救了下来。
幼时遭遇变故,而婚姻生活依旧跌宕起伏。
曾老爷救了木兰,也在心底默默将木兰当成了自己未来的儿媳妇 。木兰彼时虽已心有所属,但她还是选择了荪亚,因为这段婚姻门当户对,能够得到双方父母的祝福。
婚后,家庭生活正如木兰所料,琴瑟和谐,情投意合。
可所有的暴击在她三十六岁那年悄然而至。大女儿阿满死在抗议军阀游行的路上,丧女之痛,尚未结痂,相伴多年的丈夫忽然有了外遇。
木兰没有愤怒和抱怨,她不卑不亢,从容应对,彻底断了第三者的念想。
年轻时她是京城名闺秀, 富家少奶奶,中年后躲避战祸来到农村,她戏称自己是乡下老太太,丈夫则认为她是生活妙想家。她既能够琴棋书画诗酒花,也能够柴米油盐酱醋茶。
经历过锦衣玉食,见识过灯烛辉煌,在国难当头的那一刻,木兰选择了和民族大义站在一起,融入抗战的滚滚洪流之中。
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君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我终于明白了先生说的“生女当如姚木兰”,与她的出身和容貌无关,只与她顺应自然、顺势而为、随遇而安、宽容大度、闲适优雅的生活态度有关 。
贰
悲欢离合总无情, 伊人何处,总在寒冷清秋
如果说木兰活成了大家闺秀的成功典范,那么,冷清秋就是小家碧玉的悲剧代表了。
冷清秋,人如其名,清丽秀雅、端庄娴静、知书达理,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
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给人一种素雅的美,也许正如她喜欢的百合花一样,纯洁自然,仿若脱世。
2003年的董洁仿佛自带滤镜,清冷,超脱,淡然,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好。
但是这样一位可亲的女子却没有好的宿命。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当初追《金粉世家》时,特别喜欢听这首歌,后来看到冷清秋的婚姻结局,才明白这首歌的第一句话已经暗示了悲剧:脱离现实的爱情,就像离开花朵的花瓣,结局总是凋零和苦涩。
故事的开始,是满城花开,不期而遇。
国民总理的七少爷金燕西,对出身寒微的女大学生冷清秋一见钟情,并且展开了狂热的追求。
最初,冷清秋对这段相差悬殊的感情也有顾虑,她说:“我们是不一样的人,就像我家的葡萄藤开不出百合花一样。”
但是,金燕西马上就在葡萄藤上挂满了百合花,告诉她,不一样的人,也可以在一起。
她嫁了,他娶了。金童玉女,金风玉露,胜却人间无数。
可是啊,前面有多甜蜜,后面的反转就有多让人伤心。
清秋是认认真真想过日子的人,她向金燕西强调要自立、要有家庭责任感。
而金燕西始终是没有志向、没有抱负,志趣又低级,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琐碎的婚姻生活,只喜欢纵情声色的纨绔子弟。
仅仅一年时间,婚前的白月光,婚后变成了白饭粒。婚前的红玫瑰,婚后变成了蚊子血。
婚前清秋的淡雅、安静,在婚后的金燕西看来是单调、无趣;
婚前她的才学,在婚后的他看来是文绉绉、假清高;
婚前她的独立,在婚后的他看来是故作姿态……
就连她生病,在他眼里也成了装病。
爱惜你的时候,你有错,他会护短;你有伤,他来疗愈。
不爱惜你时,你有过失,他就和自己家人站在一起揭你的短;你有伤,他就在你伤口上撒盐。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不一样的背景,不一样的三观,终究造成了两人的婚姻悲剧。
一场大火过后,清秋留下一封绝交书,带着孩子远走他乡。
清秋那封绝交书,看得我甚是悲怆。书中有一句:“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秋虽非君子,既对君钟情于前,亦雅不欲于今日作无味之争论……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她对自己的命运,是认的。已经是成年人,既然选错了,就只能认命。
只是,这样的绝交书,金燕西未必读得完、看得懂。
电视剧《金粉世家》的最后一幕,冷清秋毅然决然地上了火车,金燕西在车站四下张望。
那个热烈真诚的少年,那个如百合花般清纯的女子,最后都随着愈驶愈远的火车不见了...
年轻时我曾一直盼着他们能在最后一刻相遇,重归于好,不要辜负一段原本美好的爱情。直到后来读了原著,我才发现自己的一厢情愿。
原著中金燕西自私凉薄到令人不寒而栗:
听闻清秋葬身火海,他无动于衷;
清秋留下绝交书,带着孩子出走,他只觉得自己年轻,有的是机会生子;
他甚至指责清秋离开的原因是金家破产,金家没钱供给清秋享受;
再婚后,他当了戏子,演自己的人生,对清秋尚存怨恨而非愧疚……
张恨水写得够狠,笔力够劲道。
故事的结局,只能是曲终人散,天各一方。
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伤了的心,再也拼凑不完整。价值观不一致的两个人,终究要分道扬镳。
人生啊,若只如初见,那该有多好。
叁
秋水无痕 聆听落叶的倾诉 星空无语 守望灿烂的孤独
想起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半山腰处一根横出树干,人吊在半空,但崖壁光秃且高,爬不回去,而下面是崖谷,那里人迹罕至,无求助他人的可能,他只有继续吊着和放手两个选择。
他该如何选择呢?
我想,好多中年人都有过类似的处境或状态吧,尤其是中年女人,更尤其是带着孩子的中年女人。
张爱玲说过: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同样选错一个人,做错一件事,女人可能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大的代价。
我相信,没有哪一个女人不希望自己家庭美满,婚姻幸福的。可是,如果事与愿违,如果选择错误,如果无力改变,那就像清秋一样,勇敢地纠正自己吧。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一直为自己没有木兰的聪明智慧而自卑,也曾为自己没有清秋的独立勇敢而遗憾。
近来重读《京华烟云》和《金粉世家》,我终于发现,在木兰和清秋的世界里,感情从来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婚姻也从来不是女人的全部归宿。
找到自己,做回自己,保持自我独立和不断成长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所以,不管选择坚守,还是选择放手,不管是守得云开见月明,还是破茧成蝶中重生,她们都活出了自我的风采。
也许真正的强者,都是这样雌雄同体吧,既有女性的柔软和坚韧,也有男性的理智和强硬。
愿我也能有情有义,刚柔并济!
愿我眼里有光、心底有梦!
愿我温柔且坚,可攻亦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