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我已经离开部队整整二十五年了。时间总是难以想象。
《环球银幕》杂志从四月起策划了一个“电影严选一百年”的专题,旨在推荐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影史佳作,选取并不按年代顺序进行,而是由最高光的时刻开始渐次发散,1998年便是这样一个年份。这一年,很巧地出现了两部战争题材的巨制影片,一部就是知名度很高的《拯救大兵瑞恩》,另一部则是知名度不那么高的《细红线》,假如进一步了解到它获得了次年柏林电影金熊奖和七项奥斯卡提名的事实时,就知道它的优异丝毫无逊于前者。最近,我用了三天时间刚刚看完它。
喜欢军事题材的书籍和影片,这个口味从小到大一直没变过,只是,近些年来,它们双双匮乏。曾经不止一次出现在我书架上的人:朱秀海、朱苏进、徐贵祥、都梁、裘山山、马晓丽、刘猛、兰晓龙……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经历了从文本创作向影视创作的转移后,逐渐失去踪迹,再没有然后了。以致于当我突然很想怀怀旧的时候,必须洄溯到十几二十年前,这种枯竭让人感觉太坏了,实在扎心。
海扯一圈,划重点,当我看这些东西时究竟在看什么?我想了想,觉得也许就只是“情义”二字吧。无论作品的主题宏大微观,无论展示的人性崇高卑微,无论拷问还是反思,这种情感都是其中最光明温暖的部分,它穿越性别、地域、生死、物种,直抵人心,闪耀着,照亮你的生活。我有时觉得,大概再没有比军事题材更能集中体现这一要素的类型了。
我通过这样的观看以确认我的人生中,很多这样的时刻:我平凉的战友说:“你是我可以将后背暴露托付的人。”父亲在兰州进行长达十个多小时的手术,人单力薄,满心仓皇,倍感焦虑无助之际,战友们却相约而来,组成一个强大的后援团,让人骤然有了撑下去的力量;某年,儿子孤身去沈阳,我问辽阳的战友,那边有没有熟识的人,战友说,虽然没有,但随时可以有。然后他亲自驱车赶往沈阳,安排好一切,再接连返回……
我们不见得曾经多么亲密,然而,当你需要的时候,战友,却总是那个最信得过、靠得上的人。这种情感的生发,或许只在于,我们拥有共同的岁月和印记——穿同样的服装,迈同样的步伐、吃同样的饭菜、经受同样的考验。我们相互守望,彼此见证,在成长中成为兄弟、朋友和亲人,珍惜这份情感,就如同珍惜我们的人生。
这些年,我走到过一些地方,但凡有战友在,无一不受到最诚挚热情的接待;但凡知道有战友在,也无不设法见一面,五湖四海就是这样,枝开叶散却依然连着根,怎能不相聚?
“八一”又至,战友啊,山长水远知何处,万望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