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童年创伤要做心理咨询比药物有效

今年以来接触了大量需要帮助的青少年,

很遗憾的是,这些所有的青少年只要他们的父母带他进过医院。基本上90%就被判定为抑郁,出来时都带着一大堆药出来。

    更难过的我看到很多孩子要办理休学,父母采用的方式是带孩子去医院开精神疾病住院证明,而休学。

这一系列的过程无疑对于孩子的自尊水平是一种很深的打击。

经历了这一切的青少年,只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有问题。不管父母给到他的解释是什么。在他的身份层面,这都是重重一击。

因为不管是他自己父母或是整个家族也好,他感受到的都是:

"我有病。"

我是一个病人。

我是一个废物……

在身份层面对自己有了这样的觉受,孩子会陷入更深的深渊。

去深入看这些当下出现不良行为和心理状况的青少年,往往有来自童年时期原生家庭的创伤。有被遗弃,被拒绝,被忽视或是被虐待的经历

他们早早的已经和身体失去了联结,呼吸很浅,很短很急促,经常会容易感受到心慌。

也容易回避自己的感觉。因为感觉中间藏着大量的创伤体验,太痛了。

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是人类的本能。

因此在帮助这些孩子过程中,要帮助他们缓解创伤症状的

我们可以通过这两步来做功课。

第一步,解决内部平衡,恢复理智与情绪之间的平衡。

精神心理类的教科书会告诉你:“精神疾病是大脑异常或脑内化学物质不平衡造成的”。

精神科医生一接触到抑郁症状的孩子,实现平衡身体机制目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来药给他们吃。而这些孩子往往内在的恐惧很大,

他们会把自己的精神寄托,依赖放在药物上,越到后面药越停不下来。

我就曾经有见过一个孩子,到后面完全依赖药物。

心理学上也有一个安慰剂效应解读了这个现象。

有些药可以让人的感觉变弱,

有些药可以减少噩梦和失眠,

有些药会缓解焦虑和恐惧。

然而药物并不能治疗创伤,它只能缓解或者抑制不舒服的感觉。

我们知道药物在隔绝痛苦的同时,

也会让人丧失感受快乐的能力。

那么还是没有办法帮助这个孩子解决根源的问题。

因此专业的心理医生都会在必要的时候,才给患者开药。

作为青少年疗愈师要让孩子知道。相信自己,我们本身就有保持平衡的能力。

也就是所说的自愈力。

通过药物,在情况严重的身体问题得到基本控制以后,

我们应该尝试去相信自己的身体,而不是一味地依赖药物。

如:通过正念、冥想、瑜伽,或者最简单的步行来训练我们的警觉系统,

通过调整身体来调整精神。

当我们的情绪和理智可以各司其职、相互协作以后,我们就能重新找回对身体的掌控感。

二,帮助青少年重建外部的支持的社交系统。

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心理创伤最有效的预防因素,

而受过创伤的人都是可以在人际关系中康复。

这不仅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很合适的青少年陪伴者和教练。

更要找到一个包容接纳他的社交团体,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一个人在足够安全的环境下才愿意打开自己。

而当一个人能通过外在的人建立深度关系,也就能够深深的联结并爱上自己。

为了重建关系,青少年疗愈师要成为一个鼓励者和赋能者。

要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谈话疗法、完形,戏剧,治疗等。

很多孩子会把咨询师投射成为父母。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反而会更有助于治疗。如果咨询师能够给到这个孩子,

在父母方面他非常渴望,但无法获得的鼓励支持,信任。

那么他的生命就会重新打开一扇窗户。

这两年我们机构培养了大量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和亲子咨询师。

但是大家都因为恐惧而不敢开始。

总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还不够多。

其实心理学的根源就是让我们重新相信本自具足。

如果治疗师具备活在当下的能力,

他就有办法来访者带回到当下。



童年创伤的治疗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

本质上来说,

它其实是治疗师和来访者合作探索的过程。

因此,选择一名适合的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如某个治疗师说,他必须使用精神分析或者认知行为疗法来处理心理创伤,很可能是因为他自己最擅长的就是这些方法。

不管选择哪一种疗法,一切还是要以来访者自己的感受为准。


治疗取得有效进展的标志是当患者可以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经历时,

就意味着创伤开始愈合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疗愈发生了。

因为能够谈论意味着接纳。

接纳就是患者明白自己已经来到了现在,是时候和过去告别,走向新的生活,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在未来生活得更好。

咨询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患者回到当下。

而当我们能够在当下谈论过去和未来时。

这时候,原本被折叠在一起的过去和现在,就重新剥离开了。

这就是整个心理支持的目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