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由印度说起信仰

余秋雨先生的这一本《千年一叹》在书架里放了近十年了,每年都会取出来,读几篇,慢吞吞的,一些文章已经读过两三遍,一些到现在也还没有读到,总体来看,这本书还没读完。

今天读了印度篇。瓦拉纳西、菩提迦耶,都是至圣的地方。

数百万的印度教徒从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运他们所能用的各种方式,来到瓦拉纳西的恒河沐浴。恒河的晨曦里,一直都有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有老有幼在恒河水中洗浴。他们一面沐浴,一面捧起恒河水喝进腹里。恒河岸边有许多火葬场和烧尸坑,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焚烧尸,骨灰自然是送进恒河,就为了这一刻,无数信徒专门来到瓦拉纳西,在恒河边静静地等待着生命大限的来临。幼儿、孕妇和苦修者的尸身是可以不经火化直接送入恒河的。恒河里还有连串的游船,岸边还有洗涮不停的人群。晨浴便在这样的恒河里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

恒河的水近于墨色,在游客的眼中,不只是惊诧,甚至恐怖,余秋雨先生斥之为“落后的风俗。”

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讲,诚然如是。但在信徒的信念里,恒河之浴洗涤的显然并非肉体,应该是灵魂。信徒深信,经由圣河水的洗涤,凡夫俗子在尘世间累积起来的一切卑污龌龊阴暗都能被消除,灵魂因此干干净净。

同样一件事情,在外来观光客的眼里甚是不堪艰于忍受,在印度教徒那里,却是幸福无比穷尽此生都要追求的,如此地截然不同,与其说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或者说各自立场不同,不如说信仰的强大力量使然。

菩提迦耶也是信仰的一个标志。二千五百年前,释迦部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曾在这里的菩提树下苦思七个昼夜,又战胜了形形色色的魔障,终于在黎明豁然开悟,认识清楚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找到解脱轮回的方法,自此成为觉者。释迦牟尼成佛之后,首先来到瓦拉纳西郊外的鹿野苑,找到当初与他曾经一同苦修过的五个修行者,向他们晓喻佛理,五人因之皈依佛门。佛教从这里具备了佛、法、僧三宝,开始救渡芸芸众生。

鹿野苑,是佛祖法轮初转的圣地。法脉从此绵绵千里万里,千秋万代。

鹿野苑安宁静寂,尘眼见不到佛祖,但佛性常在,信者自可修悟。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信仰既是信徒抵达的目标,又赐予了信徒源源不绝的动力。生老病死之外,尘世之惑多得不可胜数,怅惘、迷茫甚至失路的情状,有谁不曾经历过几回呢?但是真正寻找到并且彻底地认定了自己信仰的人,其实又很少很少。尤其在今天,倡导着理性和科学,经济又日新月异的发展。

信仰,几乎在一路飞坠。寻找信仰需要智慧,需要勇气,需要恒心和毅力,要不怕死不怕苦,也不怕孤独与寂寞。

如此算来,哪一种信仰的信徒都是值得尊敬的。况且他们不仅拥有信仰,又竭尽所能地弘扬信仰。

无论结果如何,且向信徒们鞠躬致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